西马消费满RM80免邮费

无声崩溃:年轻父母的困境

【预购】无声崩溃:年轻父母的困境

售价
RM36.00
优惠价
RM36.00
售价
RM45.00
已售罄,请联系客服【轩轩】~
Unit price
per 
节省20%
运费将在结账时计算,详情请查阅【商品配送与邮费细节

作者:郭彦麟

出版社:中国致公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0月 

ISBN:9787514516876

*此为预购书籍,到货时间为6-8个星期(约2个月)。
*若现货书籍与此书籍一同下单,则会等书籍到齐后才安排配送。
*下单前请查阅【注意事项】的栏目以及自行斟酌,若能够接受再进行购买。

编辑推荐

*成年人的崩溃是悄无声息的,他们看起来很正常,会玩、会闹、会笑。却会在某一个*微不足道的瞬间,心情犹如崩溃的千里之堤。本书理解年轻父母的脆弱和委屈,将案例和方法悄悄融入字里行间,切实帮助年轻父母治愈亲密关系中的情感创伤。

 

*本书的作者是一名心理医生,他以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丰富的心理治疗经验、深度的共情能力、细腻温暖的文字、丰富的情绪描写,为年轻父母提供一个心灵的避风港,字里行间充满理解与关怀。

 

*作者将真实又复杂的内心戏透明化,委屈、痛苦、愤怒、忧郁、自责、恐惧及诸种难以言说的情绪,在作者笔下有了细致的轮廓、表情和血肉。

 

*不同于多数人着眼亲子关系时偏好琢磨女性角色,郭彦麟特别花了不少篇幅描绘那些封闭在沉重的盔甲里无法动弹的男性,那些在孩子世界里缺席的父亲角色。这并不是指孩子因父亲离家工作、 父母离异等情况跟父亲分开,而是情感上的距离。

 

 

内容简介

暖心精神科医师郭彦麟书写现代人在无止境的奋斗中硬按着的不敢让人发现的委屈——那些流不出的泪、平凡人的伤和离不开的心:

 

·总是难过没能好好陪伴孩子的自责母亲……

·饱受自卑煎熬却无处诉说,只能压抑自己、保持沉默的失落父亲……

·带着儿时伤痕长大、心怀恐惧的忧郁女人……

·被分手的罪恶感纠缠而深陷悲伤的空虚男人……

书摘 · 插画

作者简介

郭彦麟

精神科医师,以动人的精炼文字唤醒接纳与包容的内在力量,治愈人心。著有《男人玻璃心——亲爱的,我想明白你》。

前  言

 

照见内心细节

这不是一本从精神医学的角度所写的人生操作指南或亲子教养书:提供案例、给出建议、提醒错误、贴心叮咛、图表分析等,当你在生活中进行实际操作时,却倍感挫折,或不知下一步在哪。

 

这是一本从精神医学的角度所写出的生命故事,丰富的情绪描写将案例和方法悄悄融入其中,字里行间充满理解与关怀。也许你会在毫无防备之下,被引入叙事森林、故事汪洋,进入幽暗且深邃的内心世界。因为此书中一篇篇故事、一个个男女、一重重身份都令人太过熟悉,若非亲身经历的,也是旁人曾经历或正经历的种种,然后发现,原来他们、我们一直如此努力地想扮演好这个角色:父亲和母亲。

 

父亲和母亲,当今社会中过于沉重的身份,背负着社会的期盼和指责的目光。只要发生青少年犯罪、自杀或校园情伤等事件,当事人的父母就得出来道歉或掩面现身,接受大众对他们教育失败的指责。这些面目模糊、神情哀痛的所谓“父母亲”出现于镜头前,我的内心总有被刺伤之感,不免想到:这其中定有如重重迷宫、崎岖路径的复杂故事,不见光、不能曝光,无法被诉说出来的“细节”——是的,就是“细节”——在看似平板单调、理所当然的悲剧定论前,有更多不断滚动着的情感细节,被忽略、被消音、被简化,但却致命,并足以直奔那痛心结果的细节。

 

细节,如同在大船底部始终没被发现的一道细痕,沉默地看着海水不断渗入,安静地等待着最终的灾难。

 

郭彦麟医生提供了可能的细节,关于所谓“父母亲”身为“人”,也身为“人子”的心路,将真实又复杂的内心戏透明化,委屈、痛苦、愤怒、忧郁、自责、恐惧及诸种难以言说的情绪,在作者笔下有了细致的轮廓、表情和血肉。无论是产后哺乳不顺的妈妈,产后忧郁的爸爸,还是被指责不公平的妈妈,我看到的不仅仅是“案例”,更是他们辛酸的历程和易碎脆弱的心,所有举动、言语、表情背后是内心的强烈挣扎:社会期待和个人好恶的拉扯,社会框架和个人困惑的对垒。当喂母乳成为社会普遍的“好妈妈规定”时,我们其实很难了解无法亲自哺乳的妈妈的痛苦和愧疚;当“爱家的爸爸”成为被肯定的价值时,那爸爸在外在条件与心理压力倾轧之下的苦闷,又该向谁倾诉?当“没有坏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成为教养紧箍咒时,只能不断孕生更多被“我不是个好妈妈”“我应该更努力”等观念绑架的疲惫自责的家长。

 

于是郭彦麟以其专业能力,让这些被家教书弄得神经紧张、晕头转向的父母坐在诊室中,倾听他们诉说自己的焦虑、恐惧和愧疚。值得探究的是,这些进入诊室的人是没有名字的,作者以第三人称“他”或“她”来称呼,暗示了这些人所具有的普世代表意义。换言之,这些匿名的“他”或“她”代表了千千万万个疲倦、焦虑的父母或男女,任何曾走过或正走在这条艰苦教养路上的“我们”,皆可取下本书中这些“他”或“她”的脸孔,坐在郭医生的诊室中,让“她”的眼泪从“我”的眼中安静地流下,让“他”的焦虑在“我”的体表微微发颤,当孩子指着“她”咆哮“你偏心,你不公平”时,“她”的愧疚、困惑和自责同时在“我”的体内冲撞。或者,我也想到了自己的父母,书中那位如椅子般沉默的父亲的内心,恐怕也是我父亲的内心啊。因此,这些“他”与“她”不过是“我们”或“我们的父母”的代称,我们一家人全都坐在郭医生诊室中那张仿佛能吮尽所有痛楚哀伤的沙发上,让积累一辈子甚至几代人之间无以名状之苦,通过声音、眼泪释放出来。

 

本书不仅写父母亲当下的教养挫折,郭彦麟还将时间向前后拉长推远,回溯“家会伤人”的家庭结构,也向后推展至老后、失亲后的成年孤儿阶段,人们这一生回避不去的痛楚与忧伤、衰老与告别,全部都收拢在郭彦麟的那间诊室中。在谈自我家庭的话题时,郭彦麟注意到了一个现象,就是“家会伤人”往往变成了“家人是罪人”,于是“我们将自己的身份设定成无助的受害者,除了控诉与任由缺口撕裂外,我们对自己丧失了想象与希望。”倘若回溯家庭创伤变成了控诉双亲的指责手段,不仅无法让自身真正脱离风暴中心,就长远来看,反而会陷入更黑暗的轮回。

 

人生很难,但所幸有倾听的耳朵,有温柔的目光,有一盒任你尽情崩溃痛哭的卫生纸,有“他”和“她”从艰难中向前推进的蹒跚步履,我们藉此获得力量,与不完美且不需要完美的自己,素面相对。

 

 

文/李欣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