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版书名:American Prometheus: 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J. Robert Oppenheimer
作者:凱.柏德,馬丁.薛文
译者:林鶯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时间:2023年07月
ISBN:4712966629756
*此为预购书籍,到货时间为6-8个星期(约2个月)。
*若现货书籍与此书籍一同下单,则会等书籍到齐后才安排配送。
*下单前请查阅【注意事项】的栏目以及自行斟酌,若能够接受再进行购买。
内容简介
2006年普立茲獎傳記類得獎作品.美國國家書評獎最佳傳記
★《書單》和《發現雜誌》年度科學類好書
★《紐約時報》年度一百本值得關注的好書
★《紐約時報書評》、《華盛頓郵報圖書世界》、《堪薩斯城星報》及《芝加哥論壇報》年度好書
他是美國的普羅米修斯,「原子彈之父」,戰爭期間為他的國家帶頭努力從大自然攫取令人敬畏的太陽之火。之後,他明智道出其中的危險,也對潛在的助益懷抱希望。…但,奧本海默的警告無人理會,最後,他被消音了,成為麥卡錫主義和美國反共聖戰中最著名的受害者。
《奧本海默》(American Prometheus: 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J. Robert Oppenheimer)是一部全面描寫原子彈之父羅伯特.奧本海默的傳記。奧本海默是二十世紀的代表人物,一位傑出且富有魅力的物理學家,他在戰爭期間帶領團隊為國家建造原子彈,並直面科學進步帶來的道德後果。在這本具有權威地位、廣受好評、花了二十五年才成書的傳記裡,兩位普立茲獎傳記類得主凱.柏德和馬丁.薛文深刻描繪了奧本海默的一生和時代,包含他的早年生涯到他在冷戰中扮演的核心角色。這是一本登峰造極的傳記和史書,講述一個引人入勝的天才殞落故事。
本書以史無前例的細節敘述了奧本海默的生活和所處時代,內容奠基於美國和海外檔案館中蒐集而來的數千份記錄、信件和大量的國家機密文件,並採訪了近百位奧本海默的朋友、親屬和同事。在書中,兩位作者從奧本海默的早期教育切入,追溯了他在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及德國的學術經歷。隨後,他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建立了領先全美的理論物理學院,並深度參與社會正義事業。最後,奧本海默成為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的核武實驗室負責人,為美國的核武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
除了描寫奧本海默的生平和時代背景,本書也記錄他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如何進行科學研究思想上的突破,為後人打開未經探索領域的大門。在二十世紀,奧本海默天馬行空的想法遭受輿論抨擊、受國家調查,甚至遭遇政治上的角力迫害。作為他這一代中最著名的科學家之一、二十世紀的偶像,奧本海默的一生充分體現了現代人面對科學進步的後果。
名人推薦
一頁華爾滋.影評人
王文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特聘教授
馬欣.作家
高涌泉.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兼任教授
張慶瑞.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名譽教授
電影神搜.知名影視媒體
鄭國威.泛科學知識長
膝關節.影評人
龍貓大王通信.影評人
媒體佳評
「蓋棺論定的傳記……奧本海默的一生不是影響我們,而是始終籠罩著我們。」——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
「以美國經歷蛻變的動盪年代為脈絡,精湛敘述了奧本海默的崛起與墜落。大師之作。」 ——《洛杉磯時報》書評(Los Angeles Times Book Review)
「廣博的學問加上透徹的見解成就了這部作品,敏銳捕捉到奧本海默的核心本質,完成了多面向的肖像……這本書的成功在於深刻探究了奧本海默最具破壞性、自我矛盾的行為。」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世上已經有無數奧本海默的相關著作,然而都遠遠不及這本傑作的廣度和視野。」 ——《邁阿密先鋒報》(The Miami Herald)
「第一本全面而公允的傳記,剖析了奧本海默異常複雜的人格……原子彈計畫和奧本海默的相關著作堆積如山,這本書有如聖母峰聳立其中,是不太可能被超越或比肩的成就。」 ——《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
「在這本驚人暢銷的鉅著裡,兩位成就斐然的冷戰史學家攜手講述了羅伯特.奧本海默非凡而傷痛的人生故事。」 ——《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
「皇皇學術鉅作,引人入勝的文筆讓複雜且謎樣的奧本海默栩栩如生。」 ——《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
「細膩入微且精確的肖像……傳記與社會史這兩種文類的翹楚。」 ——《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引人入勝地揭露了真相……蓋棺論定的傳記,幾近還原我們所能期盼的完整故事,同時解開了諸多矛盾。」 ——《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
「注定成為傳記中的典範。」 ——《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Toronto))
「上窮碧落下黃泉的重要研究……美國史學上的重大貢獻,慎思明辨地詮釋了證據,入木三分刻劃出奧本海默的人生和性格。」 ——《費城詢問報》(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
「《奧本海默》鉅細彌遺敘說了奧本海默的故事,而且說得極好。作者兼具透徹的明察與評斷使得這本著作不可或缺。」 ——《時代雜誌》(Time)
「詳盡而扣人心弦,一絲不苟地探究了奧本海默的一生和那個時代……柏德和薛文的著作宛若史詩……對這個人和他的時代全面描繪,或可說是一錘定音。」 ——《聖荷西信使新聞報》(San Jose Mercury News)
「資料豐富、文筆流暢的傳記,讀來不忍釋手,勢必成為奧本海默相關著作——以及優秀的傳記應該如何書寫——的標竿。」 ——《密爾瓦基哨兵報》(Milwaukee Journal Sentinel)
「《奧本海默》旨意明確、情感深切、論斷有力,形式上嚴守學術規範,書寫上則保持了文學的恆久韻味。」 ——《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細節詳實、讓人著迷的傳記……《奧本海默》既是一位科學家入木三分的肖像,也是一個時代生動的紀事。」 ——《休斯敦紀事報》(Houston Chronicle)
「這本權威的傳記是歷經二十五年的研究成果,重新評價奧本海默這個人,描繪出奧本海默迄今最複雜的肖像。」 ——《紐約客》(The New Yorker)
「不同凡響且鉅細彌遺的研究……凱.柏德和馬丁.薛文不僅解釋了奧本海默那輝煌耀眼、足以為表徵又混亂不堪的生涯,同時闡明了美國文化的哪些秉性造就了今日自由主義的觀點和反應。」 ——《亞特蘭大憲法日報》(The Atlanta Journal-Constitution)
「關於奧本海默,這是目前為止寫得最好的一本書。」 ——《美國科學家》(American Scientist)
作者简介
凱.柏德 Kai Bird
著作有
《The Chairman: John J. McCloy, the Making of the American Establishment》、
《The Color of Truth: McGeorge Bundy and William Bundy: Brothers in Arms》、
《The Outlier: The Unfinished Presidency of Jimmy Carter》,以及
《 The Good Spy: The Life and Death of Robert Ames》。他也跟Lawrence Lifschultz
共同編輯了《Hiroshima’s Shadow: Writings on the Denial of History and the Smithsonian Controversy》。
他目前是The Leon Levy Center for Biography的主任,住在紐約市和邁阿密二地。
馬丁.薛文 Martin J. Sherwin
馬丁˙薛文擔任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的英國與美國史「 Walter S. Dickson教授」(名譽教授),以及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的正教授,直到他於二〇二一年的十月過世。他第一本關於美國對外關係史的著作《A World Destroyed: The Atomic Bomb & The Grand Alliance》(Knopf,1971)就贏得「Stuart L. Bernath」獎,並且入圍普立茲獎決選名單。他最後一本著作《Gambling with Armageddon: Nuclear Roulette from Hiroshima to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Knopf)於二〇二〇年出版。 生前和妻子蘇珊住在華盛頓特區和科羅拉多州的亞斯本(Aspen)。
译者简介
林鶯
曾任漢聲、人本、張老師編輯,譯有《天翻地覆:資本主義vs.氣候危機》、《艾倫.圖靈傳》、《凝視約翰.柏格:我們這個時代的作家》等書。
目录
前言
序曲
第一部
1 他吸收每一個新觀念,認為它們美麗無比
2 他的單人牢房
3 我的日子相當難過
4 我發現工作很辛苦,然而幾乎是愉快的,感謝上帝
5 我是奧本海默
6 奧比
7 喃喃男孩幫
第二部
8 我的興趣在一九三六年開始轉變
9 (法蘭克)剪下來寄過去
10 愈來愈肯定的是
11 史提夫,我將要跟你的朋友結婚
12 我們把新政往左拉
13 快速分裂的協調者
14 雪瓦利爾事件
第三部
15 他變得非常愛國
16 過度保密
17 奧本海默說的是實話
18 自殺,動機不明
19 你想要領養她嗎?
20 波耳是上帝,而奧比是宣揚他的先知
21 「小器械」對文明的衝擊
22 現在我們全都是王八蛋
第四部
23 那些可憐的小人物
24 我覺得自己的手上沾了血
25 人是有可能摧毀紐約的
26 奧比出過疹子,現在免疫了
27 知識分子的旅店
28 他不了解自己為什麼做出這樣的事
29 我敢肯定這是她拿東西丟他的原因
30 他從未透露他的意見
31 毀謗奧比
32 科學家X
33 林中野獸
第五部
34 看起來很糟,是吧?
35 恐怕這整件事就是一樁蠢事
36 歇斯底里的具體呈現
37 我們國家盾章上的汙點
38 我仍然可以感覺到自己手上的鮮血
39 這真的像是一座烏有無憂島
40 「三位一體」試爆後隔天就該這麼做了
終曲 世界上只有一位羅伯特
作者的話與謝詞
註釋
參考文獻
试读
序曲
該死的,我恰好熱愛這個國家。
——羅伯特.奧本海默
一九六七年二月二十五日,美國紐澤西州的普林斯頓。儘管惡劣的天氣和嚴寒冷凍了美國東北部,六百位朋友和同事(諾貝爾獎得主、政治人物、將軍、科學家、詩人、小說家、作曲家和來自各行各業的熟人)聚集起來,哀悼羅伯特.奧本海默的去世,追思他的一生。有些人認識的他是和藹可親的老師,深情稱呼他「奧比」(Oppie)。其他人認識的他是偉大的物理學家、在一九四五年成為「原子彈之父」的男人、國家英雄,以及科學家成為公僕的象徵。每個人皆帶著深沉的苦澀回憶,只因僅僅九年之後,當時甫上任的艾森豪總統所領導的共和黨政府宣布羅伯特.奧本海默對國家安全造成威脅,使他成為美國反共聖戰中最著名的受害者。他們心情沉重地來到這裡,緬懷一位傑出人士,他不凡的一生點綴著勝利,也籠罩著悲劇。
出席的諾貝爾獎得主包括了世界知名的物理學家:伊西多.拉比(Isidor I. Rabi)、尤金.維格納(Eugene Wigner)、朱利安.施溫格(Julian Schwinger)、李政道和艾德溫.麥克米蘭(Edwin McMillan)。愛因斯坦的女兒瑪格(Margot Einstein)也在場,致敬這位她父親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上司。奧本海默一九三〇年代在柏克萊的學生、也是密友和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元老的羅伯特.瑟柏(Robert Serber)也在場,還有偉大的康乃爾大學物理學家漢斯.貝特(Hans Bethe),這位諾貝爾獎得主揭露了太陽的內部運作。來自加勒比海寧靜的聖約翰島上的鄰居伊娃.德納姆.葛林(Irva Denham Green)——經歷一九五四年的公開羞辱之後,奧本海默夫婦在島上建造了一棟海濱小屋避居。緊挨著伊娃而坐的是掌握美國外交政策的袞袞諸公:律師暨長年的總統顧問約翰.麥克羅伊(John J. McCloy)、「曼哈頓計畫」的軍方首領萊斯里.葛羅夫斯(Leslie R. Groves)將軍、海軍部長保羅.尼茲(Paul Nitze)、曾獲普立茲獎的歷史學家小亞瑟.史勒辛格(Arthur Schlesinger, Jr.),以及紐澤西參議員克里福德.凱斯(Clifford Case)。詹森總統派了他的科學顧問唐納.霍尼格(Donald F. Hornig)代表白宮出席,他也是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的元老,一九四五年七月十六日進行「三位一體」測試引爆第一顆原子彈時,他就在奧本海默身邊。點綴在科學家和華府權力菁英之中的是文學和文化界人士:詩人史蒂芬.史班德(Stephen Spender)、小說家約翰.奧哈拉(John O’Hara),作曲家尼古拉斯.納布可夫(Nicholas Nabokov),以及紐約市芭蕾舞團的總監喬治.巴蘭欽(George Balanchine)。
奧本海默的遺孀,凱瑟琳(暱稱「吉蒂」).普寧.奧本海默(Katherine “Kitty” Puening Oppenheimer),坐在普林斯頓大學亞歷山大廳的前排,參與這場將被許多人記憶為壓抑、溫馨與苦澀交織的追悼會。跟她坐在一起的是,他們二十二歲的女兒東妮(Toni)和二十五歲的兒子彼得(Peter)。坐在彼得旁邊的是羅伯特的弟弟法蘭克.奧本海默(Frank Oppenheimer),在麥卡錫主義橫流期間,他本人的物理學家生涯也遭到摧毀。
伊果.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的《安魂頌歌》(Requiem Canticles)在禮堂響起,前一年秋天就在這個大廳,奧本海默第一次聽到這首樂曲,而且讚賞不已。接著,認識奧本海默長達三十年的漢斯.貝特,講述了三篇悼詞中的第一篇。「他比任何人做得更多,」貝特說:「讓美國的理論物理變得卓越……他是領導者……不過他不會作威作福,也從來不會下令應該做什麼。他讓我們發揮出最好的一面,就像一位好主人對待他的賓客……」在洛斯阿拉莫斯,奧本海默督導數千人,在一場設定的競賽中搶先德國人造出原子彈。奧本海默把一片原始台地改造成實驗室,同時把一群背景迥異的科學家打造成一支有效率的團隊。貝特和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的其他元老相當清楚,如果沒有奧本海默,他們在新墨西哥州最初建造出來的「小器械」絕對無法及時完成於戰爭中使用。
奧本海默在普林斯頓的鄰居、物理學家亨利.德沃夫.史邁司(Henry DeWolf Smyth)致第二篇悼詞。一九五四年,原子能委員會(AEC)的五位委員中,史邁司是唯一一位投票贊成恢復奧本海默的安全許可。見證了奧本海默忍受「安全聽證會」形同動用私刑的專制法庭,史邁司完全理解這是一齣扭曲事實的滑稽戲碼:「這樣的不公不義永遠不可能矯正;這樣的汙點永遠不可能從我們的歷史中抹除……我們深感遺憾,他為國家完成了偉業,回報卻是如此不堪……」
最後,輪到資深外交家暨大使喬治.肯楠(George Kennan),戰後美國遏制蘇聯擴張實施的圍堵政策,就是他孕育出來的主張。肯楠是奧本海默的老友,也是他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同事。沒有人比奧本海默更能刺激肯楠去思考核子時代的重重危險。也沒有人比奧本海默是更好的朋友,當肯楠不同意美國冷戰政策軍事化的觀點而落難成為華府「賤民」時,奧本海默捍衛肯楠的著作,庇護他在研究院安身。
「沒有人,」肯楠說:「承受過更大的殘酷。人類最近征服了一種凌駕自然的力量,卻跟他們的道德力量完全不成比例,由此引發兩難的困境。沒有人看得更清楚,這種不斷加大的差距對於人性會帶來什麼樣的危險。這種焦慮從來沒有動搖他的信念,他始終堅持追求所有形式的真理,科學和人道的。也沒有人比他更熱切地想要派上用場,防止發展大規模毀滅武器可能導致的大災難。他念茲在茲的是人類的利益,然而身為美國人,透過他所屬的這個國家共同體的媒介,他同時看到自己在追求這些抱負時擁有的最大可能性。
「在五〇年代初期的黑暗日子裡,當麻煩從四面八方向他蜂擁而來,當他察覺自己位於爭議的中心而焦頭爛額時,我提醒他注意一項事實:他會受到國外一百個學術中心的歡迎,並且詢問他『難道沒有考慮過定居國外嗎』。他眼睛含著淚水給了我答案:『該死的,我恰好熱愛這個國家。』」
羅伯特.奧本海默是一道謎,他是一名展現偉大領袖超凡魅力的理論物理學家,也是一名培育曖昧歧義的美學家。在他離世的幾十年後,他的一生在人們口中卻愈漸包裹在爭議、神話和謎團裡。對於科學家來說,例如日本第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湯川秀樹認為,奧本海默是「現代核子科學家的悲劇象徵」。對於自由主義者來說,他成為麥卡錫主義獵巫風潮下,最著名的殉道者,象徵了右翼不講基本原則的惡意。對於政治上的敵人來說,他是地下共產黨員,也是證據確鑿的騙子。
事實上,他是充滿人性的大人物,既有才華又複雜,集聰慧與天真於一身,熱情倡導著社會正義,同時是不知疲倦的政府顧問。他致力於控制失序的核武競賽,這為他招來有權有勢、官腔官調的敵人。如他的朋友拉比所說,「他非常有智慧,也非常愚蠢」。
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在羅伯特.奧本海默身上看見深沉和尖銳的矛盾。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科學和理性思考。然而,如同戴森的評述,奧本海默決定參與製造大屠殺性質的武器,「無疑是一樁浮士德與魔鬼的交易……當然我們依舊承受著後果……」如同浮士德,羅伯特.奧本海默試圖重新協商這樁交易——因此受到打壓。他帶頭研究釋放出原子力量的方法,然而當他尋求途徑只為警告同胞這其中的危險,想要約束美國對核子武器的依賴時,政府質疑他的忠誠,並且要他接受審判。他的友人將這種公開的羞辱,比擬為一六三三年另一位科學家伽利略接受中世紀時期的教會審判。有些人在此事件中看見醜陋的反猶太主義幽靈,並且回想起一八九〇年代,艾佛列德.德雷福斯上尉(Captain Alfred Dreyfus)在法國經歷的試煉。
不過,任何比擬皆無助於我們了解羅伯特.奧本海默這個人,了解他身為科學家的非凡成就,以及身為核子時代締造者他所扮演的獨特角色。這本書就是他一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