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马消费满RM80免邮费

【预购】剛剛好的距離:設立關愛界限,家有青少年的親子相處指南

【预购】剛剛好的距離:設立關愛界限,家有青少年的親子相處指南

售价
RM50.67
优惠价
RM50.67
售价
RM56.30
已售罄,请联系客服【轩轩】~
Unit price
per 
节省10%
运费将在结账时计算,详情请查阅【商品配送与邮费细节

作者:尚瑞君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时间:2022年01月

ISBN:9786263530218

*此为预购书籍,到货时间为6-8个星期(约2个月)。
*若现货书籍与此书籍一同下单,则会等书籍到齐后才安排配送。
*下单前请查阅【注意事项】的栏目以及自行斟酌,若能够接受再进行购买。

内容简介

拉開相處距離,才能拉近心的距離。
專為父母超前部署的「青少年使用說明書」。

  現在的孩子,大概十歲就會進入青春期。在這個「兒童以上、成人未滿」的階段,他們想獨立又捨不得放棄依賴,情緒也常在火山噴發與冰山急凍間跳躍。

  除了孩子面臨成長與進化之外,這段時期也是父母需要升級的階段。雖然父母愛孩子的初衷不變,但愛的手段和方法,卻要依照孩子的成長需求而調整。

  臉書超人氣親子作家尚瑞君在本書中,書寫與兩位正值青春期兒子的相處日常。書中探討大人對青少年最頭痛的叛逆、易怒、難溝通的問題,提供諸多建議與解方;也細數青少年在面臨「轉大人」的辛苦,包括霸凌、課業壓力、荷爾蒙的劇烈波動……等,這些難題都需要父母的理解、陪伴與包容。

  此外,青春期的親子關係,比管教更重要。干涉過度與讓「愛」越界的父母,會讓青春期的孩子發酵成失控的叛逆或逃離。拉開相處的距離,不但能給孩子成長的空間,也能拉近心的距離;比起嘮叨的說教,孩子更需要真誠的聆聽。透過對孩子的放心及放手,父母必然也會看見他們為長大付出的努力與勇氣。

  —— 家有青少年的親子相處指南 ——

  很多親子關係裡的衝突不是因為沒有愛,而是有更多的委屈沒有被理解。
  青春期的孩子還在建立自己的道理與秩序,他講的理,可能跟父母的道理是不一樣的。
  這段時期的孩子,可以對談,可以商量,但是不想再被控制。特別是父母打著「為你好」的行為,更會讓孩子覺得反感。

  ◆爆粗口、說髒話、飆國罵,是青少年的次文化。
  青少年的行為舉止,往往充斥著急著想長大的訊息。在他們小團體的對話中,加入髒、黃、嗆等用語是司空見慣的。

  如果在公眾場合,父母當然要提醒孩子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但若只是不經意路過他們私領域的偽大人趴,就當一片雲吧!輕輕飄過就好。

  ◆是孩子做不好,還是父母吹毛求疵?
  希望「凡事自己來」的父母,並不是你一定能做得最好,而是你不夠信任孩子。我們太害怕失控的場面,卻往往忘記,犯錯也是一種學習。

  父母放下要求完美的魔咒與框架,就能協助孩子長出他們成就自己的能力。

  ◆親子間三種角色的輪替,能讓彼此都成為更好的大人。
  親子間可以輪流扮演父母、成人、子女三種不同的角色,這樣在相處上,才會覺得自己是可以被依賴的人,而不僅是孩子需要父母時,父母才有用。偶爾練習當個無用的父母,孩子才能長成有用的人。

  ◆治療青春期症候群,愛能增強免疫力。
  當孩子在青春期時,每一次發作的風暴,就當作是一場發燒。在發燒時,身心都是不舒服的,但也只能一邊讓身體發燒,一邊找出原因治療。

  而且,他們並不會天天失控。在沒有誤踩地雷或誤觸引信時,他們還是那個體貼、可愛、懂事、和善,並且帶給我們快樂的孩子。

誠摯推薦(按筆畫順序排列)

  神老師 沈雅琪
  前中山大學政治所教授兼所長、前國防部副部長 林中斌
  諮商心理師 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黃之盈
  馬偕兒童醫院 黃瑽寧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陳志恆
  作家、《EBM享受成為媽媽》運動發起人 陳若雲
  米露谷心理治療所執行長 陳品皓
  前桃園捷運公司董事長、台北大學副教授 劉坤億
  青少年輔導專家 盧蘇偉
  親職教育講師 魏瑋志(澤爸)

  正如書中不斷強調的:想與孩子的心更靠近,或許,你得先與孩子拉遠距離。——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陳志恆

  當親子關係如解熱,這些想法就有空間談出來,你會發現「你的孩子依然是你的孩子」,只是他需要更多的思考、沉澱、表達、接觸自己的內心話。——諮商心理師 黃之盈

  本書切身又貼近地說中了我所認識的青少年,也讓我看見了身為家長的自己。——米露谷心理治療所執行長 陳品皓

  母親的鬆手、放手,對孩子是另一種支持、另一種深情。非常認同本書的結語:拉開相處的距離,才能拉近心的距離。對父母親而言,這不僅僅是一種領悟,更要善加實踐。——前桃園捷運公司董事長、台北大學副教授 劉坤億

作者简介

尚瑞君

  是保有赤子之心的大人,是老師家長認同與喜愛的親職作家,是各出版社喜歡邀約一起推薦好書,與推廣閱讀的知識份子。

  喜歡學習,喜歡感謝。享受生活,也享受成為母親。育有一對優質的青少年兒子,跟先生經營著高品質的婚姻。

  在母親的身分與角色中,徹底感受到女人的柔與韌、苦與樂、彈性與限制。

  中興大學(現為台北大學)法學士、中山大學政治所碩士。

  致力於推動愛的連結與傳遞,用書寫、演講、授課等不同型式,努力讓真誠、善良與美好,在世間閃亮與迴旋。

  著有:《剛剛好的管教》(榮獲2021年博客來親子教養類年度百大暢銷 ) 、《優雅教養》。

  臉書粉絲專頁:《尚瑞君之愛傾聽解讀心》  

目录

推薦序 管多一點、管少一點,如何拿捏「剛剛好的距離」? 陳志恆
推薦序 專為你超前部署的「青少年使用說明書」 黃之盈
推薦序 家有青春期孩子的青少年治療師,想與你分享的教養之書 陳品皓
推薦序 放手是另一種深情 劉坤億
作者序 給青春期父母的行路指引

第一章 易怒、叛逆、難溝通……孩子,你到底怎麼了?
活在第一人稱的世界裡——從自我探索的角度,解密青少年的自私
迷打扮、愛健身,引導孩子從外表到內在的自我追尋
半夜睡不著,早上起不了,夜行性青少年如何調整睡眠?
爆粗口、說髒話、飆國罵的孩子在想什麼?
學習跟爆走情緒相處的情商課
孩子想引戰時,請當他的滅火器

第二章 轉大人,真的很辛苦
允許孩子犯錯,讓他長出進步的能力
給爸媽的戀愛課:如何與孩子談「情」說「愛」
「我不會!」放棄嘗試、選擇逃避的「自避兒」
面對校園霸凌,如何拉遠孩子與惡的距離?
讓實現夢想成為一種能力——我家孩子靠PDCA達成目標
青春期的成長陣痛——解讀中二病
中二病的進化版——傾聽高二病
耐得住煩,才解得了人生的繁與難

第三章 做父母難,做青少年的父母更難
不能打,不能罵,孩子要如何管教?
教養不是誰說了算,父母要力挺彼此,管教同調
投其所好,才能打開孩子的話匣子
是孩子做不好,還是父母吹毛求疵?
青少年使用說明書
孩子的情緒風暴就像發燒,你的愛能增強他們的抵抗力
追求刺激是天性,讓孩子安全的冒險
誰可以先開始改變,讓家變得更好?

第四章 青春期的親子關係,比管教更重要
不越界,也不疏遠,保持剛剛好的親子距離
在管教與放手之間,給孩子適度的自由
當青春期撞上更年期,化解親子衝突的三部曲
當高中孩子的朋友與顧問
親子間三種角色的輪替,讓彼此都成為更好的大人
家人可以吵架,但不能傷感情
愛、陪伴與信任,是最強大的正能量
感恩與惜福,可以安定自己

結語 拉開相處距離,才能拉近心的距離

试读

活在第一人稱的世界裡——從自我探索的角度,解密青少年的自私

當那個滿嘴說著:「媽媽你聽!」「媽媽你看!」「媽媽我跟你說喔!」的孩子改口成了「你不要再說了!我不想聽!」「你很囉唆!」「你很煩耶!」,或是對你的詢問要答不答、愛理不理的時候,你不用懷疑孩子是不是被別人掉包了,孩子只是來到了情緒上的青春期。

受各方面因素的加總影響,現在的孩子不分男女,大概到十歲的時候,都進入了情緒上的青春期。那時正是小學中高年級的銜接,孩子在課業上的難度加重與變廣,情緒上的紛亂又常常不受控制與分辨,在這樣內外夾攻的壓力之下,孩子的辛苦可想而知。

而現在的人又普遍晚婚、晚生,三、四十歲才當父母,當孩子的青春期剛好撞上父母的更年期,雙方都是刺蝟的狀態,親子的心情都很容易就受傷。要如何擁抱彼此呢?

我們無法拉近世代的鴻溝,每一個世代都有不同的樣貌,但天下的青春期孩子卻有一樣的困惑與困境,因為人對情感需求與對自我探索的本質都相似。每一個人都想知道自己是誰,都想證明自己是誰;他們都想被愛,也都想去愛人。青春期孩子都覺得自己是世界上偉大的存在,卻也都自卑於自己的無能和渺小。他們既想吸引眾人的目光,卻又會害怕變成大家的焦點。覺得世界好像沒有我不可,卻發現世界也好像可以沒有我,甚至以為「我」消失了,世界也不會哭泣。

這些思想上的掙扎與矛盾,跳脫與狂妄,都在每一個青春期孩子的胸臆中翻滾與對話,進行拉扯與拔河,因為心緒不平,常讓他們的行為脫序演出。

不是父母不懂這樣的過渡與必然階段,而是父母已經過了做夢與想像天馬行空的年紀;不是父母不知道孩子的困惑和小心思,只是父母希望幫助他們少走冤枉路,青春期的孩子卻不想把父母的人生直接複製貼上。

孩子在青春期階段,就是要把「我」完整地從親子混淆的「我們」中發展與解離出來,活出自己的樣子,走出自己的道路。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當孩子從子宮平安的分娩而出,那是形體上的脫離,他開始練習經由自己呼吸和飲食等維生的必要本領。當孩子進入青春期,他發現並發展出身心靈都想獨立於父母的需求,父母也不需要再像以前那樣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而是要跟孩子劃分界線,練習分道揚鑣,這是孩子在精神上脫離對父母的依賴與依附。

面對青春期身心發展都面臨丕變的孩子,父母要學會如何接招,常常自我提醒孩子現在正面對下面的三種狀況:

狀況一:理性腦發育還不成熟,眼裡只有自己。

因為掌管理性的前額葉還在慢慢發育,所以孩子可能會出現少一根筋或是缺一點腦而看不到別人需求的自私鬼現象,猶如活在第一人稱的世界裡,這需要父母的善意包容和提醒。在孩子情緒平和的時候,可以藉由聊天談話告訴他們。當孩子在感性氾濫時,也要耐心引導他們學會慢慢用理性表達,才不會一直困在被情緒控制的世界。

狀況二:在自我認同與角色混淆中要定位自己。

當孩子開始從父母建構的世界探出頭去,他更在乎外界和同儕對他的評價與認知。孩子害怕別人不喜歡他,排擠他,這時候朋友與同學的認同,甚至比父母還重要。平常可以多跟孩子聊聊在學校的情形,讓他帶同學回家玩,借機了解平常相處的同學們。

讓孩子分辨自己跟父母,自己跟同學朋友都是不一樣的個體,要有勇敢做自己的道德勇氣,不被情緒勒索或綁架,這需要事前的思想準備和行為練習。例如有些朋友會慫恿孩子偷竊,還鼓譟說不敢偷是膽小的行為,如果孩子的法律知識不足,道德感不重卻又激不得時,就可能會懵懵懂懂犯法行竊。

我們大人不會去幫別人頂罪,但重義氣的青少年卻會,為什麼呢?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特別在乎歸屬感。而父母的愛與信任會讓孩子在家有歸屬感,這樣他才有底氣,在同儕團體中能做明辨是非善惡的自己。

狀況三:青春期孩子的舞台感很重,卻還分不清前台、後台的不同。

心理學家艾爾楷(Elkind)認為青少年在以自我為中心時,會有一群「想像的觀眾」,因為他們每天膨脹的自我意識,會讓他們以為自己總是別人注視的焦點。就像我們女生在青春期時,很在乎自己的頭髮,連瀏海稍微剪得短了一點都會覺得醜死了,彷彿是天要塌下來了似的世界末日,但別人卻可能根本沒注意到你剪了瀏海。

這些想像的觀眾,會讓孩子分不出人生是在舞台的前台還是後台而造成混淆,也搞不清楚其實只是自己的想像力在演出。還好這種情況,大概到十五、六歲就會慢慢結束。像哥哥在讀高一時,就會覺得讀國二的弟弟舞台感很重,還很愛刷存在感。弟弟在準備月考時,都可以把讀書複習功課搞得像是在開搖滾演唱會,一邊大聲唱歌加身軀扭動,一邊看書寫題目,讓哥哥問弟弟怎麼這麼嗨。他只好關起自己的房門,隔絕住書房的搖滾青春。

在舞台感還很重的國中階段,家裡也常常會有瓊瑤劇或戰爭戲上演,父母請留心保住小命,隨時安排退場機制。

老大祐亨從小五開始,對我出現言語上的挑釁,但到了高二他可以平靜地對我說:「媽媽,我知道你們很愛我,我也感受得到滿滿的愛。但我現在就是一個自私的人,凡事都會先想到自己。」

看著他說這話時稜角分明的臉上綴飾著一雙閃現自信的眼睛,就像是兩顆發亮的寶石。我聽了非但沒有生氣,反而很慶幸這些年他努力地了解與探索自己,不再像是剛進入青春期時的迷惘和叛逆。

我告訴他:「以這個階段來說,這樣的想法與焦點是對的。媽媽在青春期的時候,就是沒有好好了解自己,常常跟自己鬧彆扭,才會搞到『樂隊被解散』,連畢業旅行都不參加,硬是把彩色的青春走成黑白。」

我的青春期既不刺激也不冒險,連青春痘都不曾在我的臉上出現。我從未跟父母大小聲,也沒有曠課作弊的經驗。我最大的叛逆,就是拒絕。拒絕在樂隊繼續吹豎笛、拒絕當攝影社模特兒的邀約,拒絕所有追求者的示好。一再的拒絕,硬是把熱鬧的青春,拒絕成了孤寂的島嶼。

我曾跟孩子們分享過,我在高一被選入樂隊擔任指揮,當時因為有好朋友退出樂隊,我也想與她同進退。但那朋友說我是指揮,不可能退出,為了向她證明我做得到,我先告訴班導我的意向,接著寫了一封文情並茂的信給管理樂隊的訓導主任。在經過和三位師長的辯論後,主任要我親自告知教練。

結果,教練在我退出後不到一週辭職,沒幾天樂隊也解散了,這個發展是我始料未及的。我覺得我的自私讓老師與同學遭受莫名的牽連,因此高中三年的心情總是在懊悔中反覆折磨自己。

因為父母分居使我和手足分住兩地,我不想讓父母擔心,也沒有機會向手足傾訴,更不願意向同學吐露家裡或自己的私密心事,只有自己默默承受不堪負荷的重量。連畢業旅行都因為不想讓已經退休的父親花錢,也沒有參加。那時我真像一顆自我封閉的蛤蠣。

還好現在在陪著孩子經歷青春期的這段歲月中,我學會了抽離與欣賞,拉出一點距離觀察孩子,讓偶爾想干預的母性先冷靜,同時也會有能力回過頭秀秀當初在青春期時孤寂與冷傲的自己,跟自己和解,把能量不再耗損於自我對抗,也學會用正確和健康的方式來愛與善待自己。

以前跟孩子們分享我的青春時代,他們只像是在聽故事。但到了高中的祐亨,卻可以感受到媽媽年少時一股自私想證明自己的衝動,和學校師長對我的尊重與包容,他開始懂得帶著更多的覺知與覺察,走穩自己的成長路。

在青春期階段,常常出現父母看孩子不順眼,孩子看父母也很討厭的情況,因為孩子的大腦,已經發育到要尋求獨立的進程,他在生理和心理上都需要和父母切割,要去外面開創自己的世界。等到腦部發展成熟,孩子又會回過頭發現父母的美麗。我們不是也正經歷獨立後又回頭撐住父母老後的階段嗎?

所以,青春期的自私表現,只是一個成長的階段,那是想證明自己與宣示自己擁有主權的歲月,只要父母用欣賞的角度觀察,用善意的方式提醒,孩子還是會注意到別人的需求。

藉由跟孩子聊自己青春期時遇到的事情和想法,不但能拉近兩代的差異和溝通距離,孩子也會學習表達自己,並認識更多面向的父母。看起來是我們在教養孩子,其實我們是回過頭照顧童年時還不懂事的自己。

陪著孩子成長的路上,往自己走過的生命歷程回望,不但讓孩子進行更深度的自我探索與發展,往往也療癒與修復自己過往歲月裡的傷痕或不美麗,不是一舉雙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