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马消费满RM80免邮费

【预购】設計幸福:經濟學×心理學×行為科學,實現理想人生的務實思維

【预购】設計幸福:經濟學×心理學×行為科學,實現理想人生的務實思維

售价
RM53.46
优惠价
RM53.46
售价
RM59.40
已售罄,请联系客服【轩轩】~
Unit price
per 
节省10%
运费将在结账时计算,详情请查阅【商品配送与邮费细节

原版书名:Happiness by Design: Change What You Do, Not How You Think

作者:保羅.多倫

译者:曾婉琳

出版社:今周刊

出版时间:2022年02月

ISBN:9786267014349

*此为预购书籍,到货时间为6-8个星期(约2个月)。
*若现货书籍与此书籍一同下单,则会等书籍到齐后才安排配送。
*下单前请查阅【注意事项】的栏目以及自行斟酌,若能够接受再进行购买。

内容简介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快思慢想》作者丹尼爾.康納曼親為本書作序※

  倫敦政經學院行為科學家保羅.多倫,
  結合經濟學、心理學與行為科學的研究洞見,
  告訴你真正持久又簡單的幸福之道。

  當滿坑滿谷的心理自助書、社群媒體雞湯文告訴你要讓自己快樂,
  你是否覺得連「要快樂」,都變成一種壓力?

  ──重量級思想家一致推薦──
  丹尼爾.康納曼,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快思慢想》作者
  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黑天鵝效應》作者
  凱斯.桑斯坦,《推出你的影響力》共同作者
  亞當.奧特,《粉紅色牢房效應》作者

  市面上有許多作品探討如何獲得幸福快樂,
  但行為科學家保羅.多倫將「幸福」這個抽象概念,
  轉變成一道可衡量與改變的科學原則:愉悅—目標原則。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曾經試圖測量人們的幸福感受,
  而保羅.多倫則將康納曼的實驗延伸,
  因為康納曼的實驗只測量受試者的「愉悅」量表,
  忽略受試者對於「目標」的需求。
  因為測量愉悅,就像是拍下一張張照片的當下瞬間,
  但關於幸福感,則應考量人們的長期感受。
  他在書中提出諸多實驗結論,告訴讀者如何設計務實行動計畫,
  採取「行為的輕推」,養成能確實獲得長期幸福的習慣。
  此外,他也試圖釐清諸多導致人們無法過得幸福的思維謬誤:

  .為何努力不見得是件好事?
  .為何銀牌得主比銅牌得主還要不快樂?
  .為何知道另一半外遇會感到痛苦,但你還是想知道?
  .為何善意的謊言、離婚,可能會有效促進幸福感?
  .為何生小孩不見得會讓生活更滿意,但你還是想生?
  .為何比起媽媽,陪伴孩子的爸爸會更覺得開心?
  .為何與其住在一棟大房子,有個好鄰居會令人更幸福?

  與其強逼自己洗心革面徹底過著截然不同的生活,
  不如學習做自己的幸福設計師,讓幸福得來更容易。

各界推薦

  國內好評推薦(按首字筆畫排序)──
  一郎人生|心理學YouTuber
  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陳鳳馨|News98 財經起床號節目主持人
  馮勃翰|台大經濟系副教授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國外好評推薦──
  丹尼爾.康納曼|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快思慢想》作者
  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黑天鵝效應》作者
  凱斯.桑斯坦|《推出你的影響力》共同作者
  亞當.奧特|《粉紅色牢房效應》作者

  「沒有觸動心靈的雞湯文章,沒有溫暖故事包裝的人生大道理,沒有華而不實的詞彙。這本書會用最科學的方式解釋為什麼你會失去、拒絕幸福。最後再利用清晰易懂的方式,讓你一步一步擁抱自己的幸福。」──一郎人生,心理學YouTuber

  「每個人都渴求幸福快樂,但很多人不知道,幸福不需等待青鳥飛來,而是能夠掌握在自己手中。透過自我覺察來了解怎麼做才會讓自身覺得幸福,就可設計出專屬的幸福藍圖!」──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大膽又獨樹一格。」──丹尼爾.康納曼,《快思慢想》作者

  「傑出又創新,令人印象深刻。如果你想找一本書探索關於如何過得幸福,這本是你的首選。」──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黑天鵝效應》《反脆弱》作者

  「讀來妙趣橫生,深受啟發。關於幸福感的研究,我認為本書是幾十年來最棒的作品,堪稱不凡的成就。」──凱斯.桑斯坦,《推出你的影響力》共同作者

  「一本超棒的心理學作品,相當引人入勝!」──亞當.奧特,《粉紅色牢房效應》作者

  「這本書,會讓人想辭職。」──《新政治家》雜誌

  「多倫全面性地敘述幸福科學的研究洞見,以及實現幸福的有用技巧。在試圖解釋到底是什麼因子可讓我們感到快樂時,他提出一個強而有力的構想:幸福不需追求,只需重新發現。換句話說,幸福快樂的源泉就在你我身邊,只要我們懂得如何善加留意。」──《科學人》雜誌

作者简介 

保羅.多倫(Paul Dolan)

  國際知名的幸福學、行為科學和公共政策專家。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心理與行為科學系教授、高階行為科學碩士學位學程主任。

  他的學術研究主要聚焦在幸福感的衡量,以及如何設計一個能讓人們做出最適選擇的環境進而自然地改變行為。其研究成果也散見於學術和大眾媒體機構。

  他曾在普林斯頓大學擔任訪問學者,並與丹尼爾.康納曼共同合作。他們2008 年在權威期刊《經濟學雜誌》(The Economic Journal)上發表的論文,是自那年以來,該期刊至今被引用次數最多的論文。

  他曾於美國國家科學院參與國民福祉衡量研究計畫,也是英國國家統計局國家幸福諮詢論壇成員,亦是英國政府評估公共政策推廣成效的主要諮詢者。

  2016年他受英國政府委託,撰寫有關測量國民福祉的大型問卷調查題目。

  他在行為科學領域研究多年,是英國大型行為經濟學計畫「Mindspace計畫」研究者之一,並參與撰寫研究報告,更兩度加入英國內閣辦公室麾下的行為洞察小組。「Mindspace計畫」提出九個強大的「助推技巧」,讓人們在不知不覺間採取行動。該計畫提出的結論,目前在世界各國的公共政策推行中被廣泛應用。

  他曾發表120多篇學術論文,其論文被引用次數近3萬次。

  2002年他獲頒「菲利普.萊弗休姆獎」(Philip Leverhulme Prize),表彰其傑出的學術貢獻。

  2019年他被《泰晤士報》列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

  除了本書之外,他也是《從此幸福》(Happy Ever After)的作者。

  他與妻子和兩個孩子住在英國布萊頓。


譯者簡介

曾婉琳

  長榮大學翻譯研究所畢業,現為專職譯者,已出版譯作有《順勢致富》《零噪音》《如何撰寫研究論文》《啟動高敏感的愛情天賦》《活出意義》等。 賜教信箱:lilluvcat@gmail.com

目录

【推薦序】過個愉悅又有意義的充實人生/丹尼爾.康納曼
【前言】改變行為,而不是想法

幸福暖身操

序章 從期期艾艾到幸福美滿
重新分配注意力
我們都會在無意間做出行為
說謊跟貪吃一樣

第一部 培育幸福
第一章 什麼是幸福?
幸福與衡量
幸福與感受
愉悅─目標原則
既愉悅又有目標的生活

第二章 關於幸福,我們了解多少?
關於幸福感的實證研究
幸福感報告:德國篇
幸福感報告:美國篇
更多的幸福感數據
影響幸福的因子

第三章 幸福來自何處?
幸福的量產方式
見樹又見林
行為溢出效應
注意力如流沙
關心所在,幸福自來

第四章 為何我們總覺得不夠幸福?
錯誤的欲求
錯誤的投射
錯誤的信念
重新分配注意力

第二部 實現幸福
第五章 帶來幸福的決定
留意自身的反饋
留意他人的反饋
不必汲汲營營
讓你更幸福的決定

第六章 設計一個更幸福的生活
促發效應
預設默許
承諾
社會規範
設計變幸福的習慣
設計更快樂的生活

第七章 專注地實踐幸福
注意行為
選擇來往的人
別被干擾,一心一用
去實踐幸福吧

第八章 決定、設計與實踐
戒掉躊躇不決傾向
懂得施予,更有福
讓幸福得來更容易

終章 你也可以變得更幸福
從小處「輕推」,邁向幸福人生
幸福緩和操時間

试读 

第一章 什麼是幸福?

當我們感到幸福時,人生自然如順水行舟。但,究竟什麼是幸福?我要問的不是幸福會受到什麼事物影響,而是幸福到底是什麼。我們對幸福可以有許多種解釋,而且都將影響我們獲得幸福的方法。市面上所有討論幸福的書籍,都應該清楚解釋幸福的定義,然而我發現沒有任何一本書能做到這點。二十年來的學術生涯,讓我有機會涉獵經濟學、心理學、哲學及政策科學等領域,我認為自己有足夠資格,提出接下來的定義:幸福,是會隨時間而變化的愉悅與目標感受。這是一項創新且貼合現實的定義,而且符合我的研究結果和個人生活經驗,我希望這項定義也能引起各位的共鳴。此外,上述定義也讓幸福這個概念變得「可評量」。如果想更了解該如何才能過個幸福人生,這是一項極重要的概念。

▌幸福與衡量

我們通常不會用「體驗」來衡量幸福與否,反而是以「整體的生活」來斷定。我用一個親身經歷的故事,闡述這兩種差異。

我曾跟一位在一家非常有名的電視公司任職的老友共進晚餐,她幾乎整晚都在抱怨這份工作有多麼令她不快樂,從老闆、同事到通勤時間她都抱怨了一輪。不過直到晚餐快結束後,她卻很認真地對我說:「但我熱愛我的工作,因為我在大媒體上班。」她可是一點諷刺意味都沒有。

她的話其實一點都不矛盾,因為她體驗這份工作的方式,不同於她評估工作的方式。體驗與評估不同,就好比攝影與拍照有別。她可以整晚抱怨令她心生不滿的日常工作「影片」,但她也可以對這份工作的「全景照」感到非常滿意。

我們不只常會做這種事,這也是常會影響我們獲得幸福的思維謬誤。我們總是假設某些事物應該能帶來幸福感,因此便投入注意力,以致忽略那些真正能讓我們獲得幸福感的事物。我這位朋友覺得這份工作讓她不快樂,但這樣的體驗比不上她對這份工作的評估。她會待在現在的公司,是取決於她喜歡「在大媒體上班」的念頭,因此她只會越來越不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