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美]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
翻译:邓嘉宛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2月
ISBN:9787201124780
*此为预购书籍,到货时间为6-8个星期(约2个月)。
*若现货书籍与此书籍一同下单,则会等书籍到齐后才安排配送。
*下单前请查阅【注意事项】的栏目以及自行斟酌,若能够接受再进行购买。
编辑推荐
本版特色:
◆ 邓嘉宛精译
《魔戒》译者、台湾翻译家邓嘉宛精译,译文简洁流畅。邓嘉宛在专注打磨《人类的故事》后,不禁感慨:"我将生命中的7个月交给了这本书。"
◆ 完结篇初次译入
首度纳入房龙在初版17年后所作的完结篇(第66章)。该篇犹如一擎精神火炬,激励着后世读者,克服无知与怯懦,勇敢面对变革;
◆ 无障碍阅读
全书作18438字详注,令读者无障碍领略历史之趣;
◆ 保留地图插画
房龙56幅手绘地图插画原样保留,生动再现原作风貌;专有名词英文保留,便于学生读者查询;
阅读价值:
◆ 带读者切身感受历史
全书既有宏大的全景场面,更不乏栩栩如生的特写镜头,奔腾跌宕的笔法和栩栩如生的细节描述,使读者如亲临历史现场,获得对历史的真正"感受",而非仅仅是"知识";
◆ 洞见人性、启发当下
房龙对人性具有深刻的洞见,他对许多问题的观察与揭示,对于今天的世界仍然有重大启发;
◆ 坚守理性与常识
房龙曾评价人文主义大师伊拉斯谟"像个巨大的海狸,日夜不停地筑造理性和常识的堤坝,惨淡地希望能挡住不断上涨的无知和偏执的洪水",而房龙的一生,也在践行这种理想。充满了爱与宽容精神的《人类的故事》,正是一道阻挡无知和偏执的重要堤坝。
内容简介
《人类的故事》是房龙所著的一部极具现场感的人类成长史,也是通俗写史的开山之作。房龙以幽默、流畅的笔法,将纷繁复杂的人类历史讲述成了一个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 "人类成长故事"。从古埃及文明的诞生到罗马帝国的衰落,从城市的萌芽到机器对人类的奴役,从文艺复兴到科技进步,从耶稣受难到宗教纷争,从地理大发现到世界性的政治、经济变革等,讲述了人类的诞生、童年、成长、无知、求索、苦痛、斗争、进步……全书以全景加特写式的通俗笔法,娓娓道来,是一部能同时给人带来见识、趣味和情怀的经典之作。《人类的故事》自成书以来,被译成30多种文字,成为亿万人的历史通识阅读枕边书。
《人类的故事》既是一部极具现场感的人类成长史,也将镜头贴近局部和具体的英雄或普通人,讲述了具体人物的困境、情绪和选择,这其中有犹太人的漫游故事、大航海时代的探险故事、希波战争的复仇故事、马丁 路德的信仰故事、埃及艳后的爱情故事、宗教迫害的恐怖故事、基督耶稣的救赎故事等,既引人入胜,更令人在读完后大长见识、趣味和情怀;
房龙着意选择了那些真正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的线索、人物、事件,配之以奔腾跌宕的笔法和栩栩如生的细节描述,使读者如亲临历史现场,获得对历史的真正"感受",而非仅仅是"知识"。
作者简介
[美]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Hendrik Willem van Loon)(1882 -1944)
荷裔美国人
学者、作家、历史地理学家
代表作:
《人类的故事》《圣经的故事》《宽容》《房龙地理》等
书摘 · 插画
至于中国古老的智者孔子,他的故事相对简单一些。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他一生过着一种平静、威严、恬淡的生活。当时中国还没有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百姓饱受强盗和土匪的骚扰,盗匪一座城接一座城地烧杀掳掠,将华北和华中富庶的平原变成饿殍遍地的荒野。
孔子深爱自己的同胞,努力去拯救他们。他爱好和平,不相信暴力,也不认为给百姓一套新的法律就能改造他们。他知道唯一可能的救赎是来自改变人心,并开始着手一项看似毫无希望的任务,也就是改变居住在东亚这片广阔平原上的自己数百万同胞的性格。中国人对我们西方人所说的"宗教"向来不感兴趣。他们像大多数原始民族一样相信有妖魔鬼怪。但是他们没有先知,也不认为有"天启真理"。在举世众多的道德领袖当中,孔子几乎是唯一一个不谈天启真理的人,他也没宣称自己是某种神圣力量的使者,更没有说自己曾经听过上天的声音而受到启示。
他就是个通情达理又仁慈的人,如果可以,他宁愿独自漫游于天地间,用他贴身的洞箫吹奏忧伤的曲调。他不求闻达于人世,不求任何人来追随他或崇拜他。他让我们想到古代的希腊哲学家,特别是那些斯多葛学派,那些人信仰正直的生活、公正的思考,且不渴慕任何回报,他们只是单纯追求灵魂的平静和良心的安宁。
孔子是个非常宽容的人。他曾专程去拜访中国另一位伟大的精神领袖,"道教"的创始人老子,而道家学说不过是早期中国版的基督教"黄金律"。
孔子对谁都不记恨。他教导人最高的美德--自尊自重。根据孔子的教导,一个人真正的价值是"君子不怨天,不尤人",顺从命运带给他的一切,像那些圣贤一样,明白生命中所发生的每件事(不管怎样),都会使人受益。
一开始,孔子只有几个学生。但是人数渐渐增加。到公元前479年他去世时,中国已经有好几位君王和王子都承认自己是孔子的弟子。当基督在伯利恒降生时,孔子的哲学已经成为绝大部分中国人的精神支柱了。它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直到如今,尽管不是以原初的、纯粹的模样。多数宗教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变化。基督传讲谦卑、顺服和弃绝世俗的野心,但是耶稣被钉死在各各他(Golgotha)的1500年后,教会的首脑却花费数百万的金钱,来修建一座与伯利恒的清冷马厩有天壤之别的建筑。
老子虽然用"黄金律"来教导人,但是还不到300年,无知的大众就把他幻化成一个真实又残酷的神,将他智慧的戒律埋在迷信的垃圾山底下,而这些迷信让普通中国百姓生活在无尽的恐惧当中。
孔子教导弟子认识孝顺父母的美德。但他们很快就变成重视已逝的父母超过重视自己子孙的幸福。他们故意忽视未来,却竭力凝视那无尽黑暗的过去。祖先崇拜变成一套显而易见的宗教。他们宁可将稻米和麦子种在土壤贫瘠、寸草不生的山坡背阳面,也不愿去惊扰位在阳光充足、土地肥沃的山坡向阳面的祖坟。他们宁愿挨饿,也不愿把祖先的坟墓迁走。
与此同时,对人口增长了数百万的东亚人而言,孔子充满智慧的言辞从未失去影响力。儒家思想以深刻的见解和精妙的论述,给每个中国人的心灵增添了一抹哲学常识,影响了他的一生,无论他是在热气蒸腾的地下室里的洗衣工,还是居住在深宫高墙之后的广大州府的统治者。
公元16世纪,满腔热忱但其实没有什么文明素养的西方世界的基督徒,终于和东方更古老的信念面对面了。早期的西班牙人与葡萄牙人,望着佛陀平和的塑像与孔子庄严的画像时,完全不知道该拿这些带着超然微笑的可敬先知怎么办。他们得出肤浅的结论:这些奇怪的神明都是恶魔,代表了某种偶像崇拜与异端,不值得教会虔诚的子民去尊敬。每当佛陀或孔子的精神妨碍了香料和丝绸的贸易,欧洲人就用子弹和大炮来攻打这些"邪恶势力"。这种思维方式实在很糟糕。它给我们留下一份充满敌意的遗产,对眼前的未来绝对没有任何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