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英] M. I.芬利
译者:张强 等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01月
ISBN:9787208130661
*此为预购书籍,到货时间为6-8个星期(约2个月)。
*若现货书籍与此书籍一同下单,则会等书籍到齐后才安排配送。
*下单前请查阅【注意事项】的栏目以及自行斟酌,若能够接受再进行购买。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 一部希腊的遗产,即是一部现代世界的诞生记;从基因上了解西方,重新发现古典传统的价值。
☆ M.I.芬利、莫米利亚诺、伯纳德·威廉姆斯等14位世界古典学家,15个独特视角,精彩追溯现代世界的源头。
内容简介
从荷马的《伊利亚特》《奥德赛》到赫西俄德的《神谱》《田功农时》,从希罗多德的《历史》、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到依旧响彻耳际的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从终究难逃命运魔掌的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到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延展开来的希腊哲学,从宙斯、狄奥尼索斯的神话传说到留存至今仍然无法逾越的希腊雕塑……古希腊的一切,惠及所有人。
《希腊的遗产》收入芬利、莫米利亚诺、伯纳德·威廉姆斯等14位古典学家的精彩文章,从政治、哲学、艺术、戏剧等15个独特视角,深刻解析古希腊之于现代世界的伟大意义,堪称经典之作。
作者简介
[英] M. I. 芬利(M. I. Finley,1912—1986)主编
英国剑桥大学达尔文学院历史学教授,西方现代古史派的领军人物,当代西方古典学界最有影响力的史家之一。除主编《希腊的遗产》之外,还著有《古代经济》、《古代奴隶制度和现代意识形态》、《奥德修斯的世界》等多部经典作品。
张强 译
1960年生,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教授,从事西方古典学与古代史研究,尤长西方古典文献学与西方古典铭文学。译著有《希腊的遗产》(主译)、《建城以来史》等,并为“日知古典丛书”校订译作多部。
目录
推荐序/ 郭小凌
新版译序
译者序
前 言
章 引论
第二章 政治
第三章 政治理论
第四章 荷马与史诗
第五章 抒情诗及其他诗体
第六章 戏剧
第七章 历史与传记
第八章 教育与修辞
第九章 哲学
第十章 科学与数学
第十一章 神话
第十二章 希腊文化与犹太人
第十三章 希腊哲学与基督教
第十四章 建筑和城市规划
第十五章 造像艺术
第十六章 希腊的传统
译名对照表
试读
第四章 荷马与史诗
K. W. 格兰斯登 撰 唐均 译
普遍的观点认为,《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标志着欧洲文学的滥觞。人们大概以为一种文化中留存下来的最古老著作会是些残篇断简,不成体例或显稚嫩;然而,《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却是结构缜密的杰作、博大精深的长篇叙事史诗,异常生动而清楚地表现了希腊的英雄时代,在某种程度上一直被视为信史。在古典时期的希腊,人们即已普遍把这两部巨著归之于铁器时代的一位天才诗人的名下,但除了其名叫荷马之外人们对他一无所知。这两部史诗树立了诗歌艺术的最高典范,自古以来就是希腊文化和教育的基石。不过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却对这两部史诗颇有微词,因为他觉得诗歌应杜绝“杜撰”。希腊人的确难以区分虚构和谬误,但令柏拉图甚感不安、也是以前就惹恼过多位道德家的,主要还不是荷马笔下的众英雄,因为这些英雄大体上行为理智,在紧要关头临危不惧;令人惹火的主要是荷马笔下行为乖张的众神,他们互相欺骗和争吵,参与偷情和暴力。不过柏拉图对荷马名为抨击,实为赞扬。荷马具有最难以抗拒的影响力,因为他是最优秀的诗人;他的“杜撰”已经成为经典,并且越来越难以抗拒。而在柏拉图的另外一篇对话录《伊翁篇》里,歌人(职业的史诗吟诵者兼评论者)伊翁便说到,荷马史诗是他所演绎过的作品中唯一从未令其反感的诗篇。
希腊英雄史诗的时代大致和丰碑式“荷马史诗”文本的出现相始终。公元前8 世纪,书写字母的发明使希腊英雄史诗的传承—大概通过口述,约在其亡佚前—成为可能。这两部分别有16 000 行和12 000 行的鸿篇巨制,并非像雅典娜全副武装从宙斯的脑袋中蹦出一样来自荷马的头脑,即便是荷马的头脑八面玲珑。生活在希腊初史时代的荷马是一位爱奥尼亚诗人,他的诗作依据的是长期、纷繁而又特别丰富的口述传统,这种口述传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 世纪。长久以来,史前希腊的传说被目不识丁的游吟诗人们根据记忆进行充满诗意的口述,以飨同样目不识丁的听众。口述史诗并不鲜见,但相比其他口述传说,荷马史诗无论在质还是量上都是无与伦比的。
在柏拉图以及其后的时代,还遗存着其他吟唱英雄时代的传统史诗。人们一直认为这些史诗较为低劣,甚至怀疑此类作品究竟能够流传多久。一切都已灰飞烟灭,留下的只有残篇、概要、引述和模仿。荷马时代以降,只有赫西俄德(这位诗人大致创作于公元前8 世纪末)篇幅较短的教谕诗和神话诗流传下来。这些诗歌也呈现出口头传说的特征,但叙事并不连贯,无法展现出一幅英雄主义的画卷。
那些佚失的英雄史诗看来是荷马之后三个世纪内的诗人们写就的,他们汲取的也是同样的素材。其中部分作品描写了特洛伊故事中荷马史诗所未描写的部分。《塞浦里亚》(Cypria )可以看作是《伊利亚特》的序言,它讲述了帕里斯在那场著名的天界选美中作出了偏袒阿芙洛狄忒的决断,使落选的赫拉萌生敌意,而帕里斯则携海伦私奔,最终引发了一场战争。还有一些诗歌是《伊利亚特》的后记,一直写到阿喀琉斯之死和特洛伊沦陷,这都涉及《奥德赛》的情节。描写特洛伊沦陷的诗篇被维吉尔用于他的《埃涅阿斯纪》卷2 中。还有一些“奥德赛”式的史诗,描写其他英雄从特洛伊返回家乡的旅程(nostoi),或者接续《奥德赛》,描写了奥德赛杀死自己妻子的诸多求婚者之后的冒险。除了有关特洛伊故事的史诗之外,最负盛名的是一部关于忒拜传说的诗篇,曾经为后来的许多作家所引用,这其中包括希腊的悲剧作家,以及罗马的史诗作家斯塔提乌斯(此人也有一部关于阿喀琉斯的诗篇)。
这些故事中的多数,以及其他关于神灵、巨人和早期英雄们的传说,荷马都同样熟悉。因此,《奥德赛》中提到的阿伽门农被杀和奥瑞斯特斯斯后来为父复仇的故事,被雅典的悲剧作家们大量运用,并在本世纪改头换面,被冯· 霍夫曼斯塔尔用在他为施特劳斯的歌剧《厄勒克特拉》(Elektra )所作的脚本中。特洛伊战争为诸多剧作家提供了灵感,从埃斯库罗斯到索福克勒斯,而后是吉罗杜:吉罗杜的《特洛伊战争不会发生》是对历史必然性的辛辣嘲讽。埃斯库罗斯写的一部有关阿喀琉斯的三部曲,想必也是以《伊利亚特》为基础的,但这部作品现在仅存残篇。
已经佚失的传统史诗中似乎没有一部可以和荷马史诗相比,无论是篇幅还是构思的艺术性,无论是结构与主题的一致性还是质量,而质量这一点在《伊利亚特》中是特别突出的。《伊利亚特》开篇之始,阿喀琉斯拒绝交出(luein )自己的战利品—一个女奴,以致和阿伽门农发生争吵:其中的动机和帕里斯不愿意交出海伦遥相呼应。于是,阿喀琉斯怒气冲冲地撤出战斗,直到诗篇的结笔他才回来,为了给他的挚友帕特洛克罗斯报仇,他杀死了特洛伊勇士赫克托耳。阿喀琉斯随心所欲地侮辱了赫克托耳的尸体,等到怒气平复,方才同意把尸体交还特洛伊人,整部诗篇到此结束。通过阿喀琉斯在诗篇中的长久缺席,荷马得以抒写其他英雄的业绩。缺席—返回—复仇的这种程式也出现在《奥德赛》中,从而形成了一种论证方式,反映了作者的传统观念,也就是说,荷马史诗的情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动。
荷马史诗虽然依赖于口头传说,却并没有使用日常的口语,而是用一种高度风格化的、精致的、特殊的措辞,专用于英雄史诗的格律六步长短格,兼具格式性和灵活性,这是古典韵律学的第一个伟大成就。荷马措辞的主要特色,同时也是所有口述诗歌的主要特色,就是包含了大量重复性的短语或套语,以两个词为韵律单位,或者更多(有时候是整整一句):“飞毛腿阿喀琉斯”、“人之主宰”、“死人垂首”、“凌晨启,玫瑰指”。游吟诗人根据这些套语建构他们的叙述,人物、情节、物体和现象反复出现,在传统的风格下对这些套语不断推陈出新,最终促成了口述诗歌的发展。常备的器械,比如英雄的装备,几乎完全建立在套语的基础上:对帕里斯和阿伽门农装备的描述开始时如出一辙,及至作者想描述《伊利亚特》中一件独特的武器—阿伽门农的盾牌时,这种描述才有所改变。作者钟情的明喻可能多次重复出现,程度有所不同,却都是恰如其分。荷马史诗中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是不止一次重复出现的套语,同时这种套语又极具多样性,特别是最常见的包括一个名词和一个可变化的形容词的双词套语。比如,作者决定在某个地方称呼阿喀琉斯为“飞毛腿”还是“珀琉斯之子”,并不取决于理智或语境,而是取决于韵律的需要。每个套语都具有不同的韵律价值,而“正确”的套语是那个能够嵌入有限韵律空间的套语,而诗人的任务只是在高声吟诗的时候准备好这个套语。因此为了帮助诗人记忆,就要避免套语不必要的韵律重复,虽然有时候如此丰富的一个口述传说也允许韵律上的互相置换;同样可以推断,“丰碑式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最终以文字的形式出现时,荷马在套语传统方面的运用是多么的自由而有个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