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马消费满RM80免邮费

做事的逻辑:如何持续做正确的事 - 文轩书苑

【预购】做事的逻辑:如何持续做正确的事

售价
RM34.24
优惠价
RM34.24
售价
RM42.80
已售罄,请联系客服【轩轩】~
Unit price
per 
节省20%
运费将在结账时计算,详情请查阅【商品配送与邮费细节

作者:傅君琳、郑少雄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3月

ISBN:9787220111723

*此为预购书籍,到货时间为6-8个星期(约2个月)。
*若现货书籍与此书籍一同下单,则会等书籍到齐后才安排配送。
*下单前请查阅【注意事项】的栏目以及自行斟酌,若能够接受再进行购买。

书摘 · 插画

做事的逻辑:如何持续做正确的事 - 文轩书苑

内容简介

借助做事的逻辑,持续做正确的事
为什么有些人总能高效完成手头的工作?
为什么有些人总能把事情做到点子上?
为什么有些人总能把事情做出成绩?
为什么有些人总能实现理想的目标?
为什么有些人总能发挥自己的优势?
……
一本书,全面解读正确做事的方式和策略:看清一件事运行的逻辑,才能纵观全局,预测未来趋势;摸清一个人思维的逻辑,才能学习模仿,转化成自身优势。

作者简介

傅君琳
两个月突破清北线的逆袭型学霸,毕业于香港大学,优质思维类公号“杠杆计划”创始人。善于用统计学量化与感知世界,用经济学理清万物逻辑,用金融学触动思维杠杆,帮助读者找到最理性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郑少雄
江湖人称少主。毕业于香港大学, “杠杆计划”主创。痴迷于运用数理逻辑与金融思维来分析复杂而有趣的世界,深挖事物背后运行的规律,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试读

知乎上有一个非常火的问题——高度自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问题下面的回答,大多是一套套严格的时间规划方案。工作、学习、休闲、娱乐等每一项任务的执行时间都要精确到分钟。

 

每次看完这类型的文章,我都会备受鼓舞,热血沸腾,决定狠下决心,大干一场;然而决定“高度自律”的热度持续不到10分钟,我又会不由自主地进入玩手机状态,滑进被窝,嚼起薯片,表情木然,继续给优秀的答主们点赞。最后,当我猛然回过神来,面对着堆积成山的任务和体重秤上飙升的数字,又会再次陷入无尽的哀怨。

 

看了那么多励志贴,怎么一点儿用也没有!总是踏不出第一步,总是下不定决心,越是恨自己意志力太差,就越想要自暴自弃。而那些内心强大的答主则反衬出自己的无能。看着自己一天天丧失自信,陷入绝望的情绪却又无能为力……那种感觉,真是糟透了。

 

总而言之,如果知乎上有一个 “高度不自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的问题,我一定会很有发言权。

 

高度不自律是一种什么体验

 也许你和我一样,也曾坚信世界上随便拎个人出来都比自己有执行力。但实际上,你所认为的“高度不自律”,不是因为你能力差,而是因为你没有自信。产生这种心理上的自我退避,只是由于你在一直观望别人的生活。

 

知乎上那些“励志文”虽然正能量满满,但它们介绍的大多是具体战术而非战略。战术因人而异,所以参考意义并不大。而且参考别人的战术设计,更容易让自己丧失自信,产生焦虑,继而望而生畏,执行力更难以被激发。

 

高二升高三的那个暑假,我制定并完成了一系列复习计划,最终从年级三百多名挤进了“清北线”。这件事带给班主任的精神刺激一直持续到了今天——为了鼓舞更多的学弟学妹,他连年在所带的班级里大力宣传我的“逆袭神话”,到处宣传我的“魔鬼计划”,试图把危机感早早植入纯真无暇的校园。

 

于是,我莫名其妙地圈了一批“鲜肉粉”,每天在微信上享受着学弟学妹们的诚恳称赞与真挚告白。当然,作为学姐的我并没有觉得自己很厉害;我所做的,不过是依照战略制定了一些相对具体的计划。更何况,那些计划的完成率大概只有40%——但是在别人的眼里,我的复习计划确实够变态;就像我参看别人的计划表时,也会由衷地感到自愧不如。

 

这是为何?

 

第一,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们经常只能注意到别人在做而自己没做的事。也就是说,人们很容易产生“不明觉厉”的感觉。因此,在观察他人行为的时候,人们会不由自主地进入一种“仰视”姿态,信心自然先弱了三分。

 

第二,你只能看到别人做的事(战术),却看不到他为何做这件事(战略)。你可以模仿他的所作作为,却模仿不了他的动机。对其行为的模仿只是表面功夫,很难带来与那个人相同的成效——一旦结果与预期不符,很容易导致热情消退,执行力下降,效率锐减。

 

第三,人是很情绪化的动物。发觉自己效率不如人,往往就会认定自己能力也不如人,因而陷入无休止的自我怀疑,最后只能绝望地自我诊断为“高度不自律”。

 

切记,别人的具体计划,绝不可照搬,最好干脆别看。自律没有模板,借鉴不如实干。

 

要自律,先摆脱负面情绪

 状态是一种很玄妙的东西。状态好,效率就高;效率高,心情就好;心情一好,状态就更好,效率自然变得更高。

 

经济学中的信贷行为也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信用越好,借钱越容易;借钱越多,偿还过后,信用记录又会变得更好。

 

聚焦社会宏观现象,更有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整个自然界仿佛都遵循着这种正反馈系统,情绪和行为相辅相成,状态与成效层层迭代。仿佛多米诺骨牌一般,一旦触发其中任何一块,无论是正向还是反向,都会一块带动一块次第跌落,停不下来。

 

如果你不幸把第一块骨牌推反了方向,看着它们朝着意愿对立方依次倒下……不要慌。只要你做出第一步改变——从负面情绪中自我解脱,将心情调整为最佳状态,那么好运就会接踵而至。

 

比如,最开始你可能只是买了支YSL(圣罗兰)口红,接着开始学护肤化妆。然后发现自己胖都这么美,瘦下来那还了得,于是走进了健身房。最后,不甘心做花瓶的你又决定饱读诗书丰富内涵……就这样,一点点地进步,一步步地蜕变,不断被新的惊喜激励,惊喜又会催生新的动力——一场华丽的“蝴蝶蜕变”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

 

可见,改变现状并不难,只需要你触发一个小小的开关。

 

“高效”不是“高速”

 如果说经济学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给无尽的欲望;那么,如何用有限的生命完成“To Do List”里数不胜数的事,就成为了人类永恒的话题。

 

因此,“用最短的时间,做最多的事”变成了人们眼中高效的定义。大家开始疯狂地追求高效——24小时学会一门新技巧,一年读完100本书……这些生命中本该被慢慢享受的事情,变成了需要迅速完成的任务。

 

人生的最终意义,难道就是在地图上戳上一只又一只大头钉,在任务列表上打上一个又一个钩吗?我们想要的生活,难道就是在每一个站点匆匆报道,选择性地忽视掉生命的细节,然后又快步奔赴下一站?

 

我深不以为然。

 

据不完全调查,国内外大学每到期末考试季都会画风突变,人人挑灯夜战,教室彻夜通明。不少人非常得意于自己的效率——备考短短一周就能达到了别人努力学习一学期的成绩。但是我敢保证,这些人不到半个月就会将这些临时记忆忘却,等到知识要派上用场的时候,他们只能苦恼求索。

 

而我身边那些真正的学霸,却都是早睡早起的“老年作息”:他们把学习融入生活,将自律当作常态。也许他们不够急,不够拼,甚至不够快;但是日复一日,滴水穿石,他们所收获的知识,提升的文化修养,必定远超越于那些心浮气躁、一味追求“快”的人。

 

因为,超负荷状态下的“高效”,不可能做到长久。而真正睿智的时间管理者追求的是长期收益,他们绝不会以绷断神经、透支身体为代价,去交换一时的效率。

 

所以,划掉日记本上“一个月瘦20斤”的目标吧,这样减掉体重容易反弹也会伤害到身体;放慢翻动书页的速度吧,也许你已经错过了字里行间仔细品读才能发现的妙趣;卸下加速成长的马达吧,就算你想要快点长大,但是失去了细节填充的生命,不过是一座空荡荡的灵魂废墟。

 

要想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你需要的是一种长线战略。这根线有多长?它可能贯穿你的一生。

 

先慢下来,再谈效率。

 

你会发现,所谓的“不自律”皆来源于糟糕的心态;而所谓的“自律”得益于完善的思路。

 

你也会发现,想要做成一件事,必须要加入自己的思考,而绝不是单纯模仿那么简单。

 

这也和“杠杆计划”的宗旨吻合——积极用脑,拒绝傻干;找准基点,力量翻番。我们是平台,助你登高望远;我们是杠杆,助你一飞冲天。

 

一件事的四个象限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时间管理类问题的回答。

 

答主建议,要想更合理地管理时间、更高效地处理事务,不如先简单判断一下这件事的紧急程度和重要程度,然后再决定做不做、怎么做、何时做。Deadline设在明天的工作任务,紧急程度和重要程度都很高,最好集中力量优先处理;而出门逛街这项计划不算紧急也不重要,可以灵活调整,等正事忙完了再去做。

 

遵循这种思路,只要准确判断一项任务的属性,就能自然而然知道相应的处理方式了。如此,堆积如山的任务就可以根据轻重缓急排好队,然后有条不紊地进行处理。

 

彼时,尚未形成任何时间概念的我,对该答主完善的时间管理体系感到由衷佩服。后来,我在同时应对多项任务时,也会参照这种思维模式,让各项任务在时间轴上错落有致地分布,做每件事时都会尽量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如此一来,不仅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心态也变得更加从容。

 

四象限法则

 你也许注意到了,不少日程本的扉页都会印制这样一个表格——用坐标轴的形式,将待办事项划分为如下四大类别:既紧急又重要、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既不紧急也不重要。

 

这种分类方法,叫作“四象限法则”。而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正如那位答主所言,都可以归为四象限中的其中之一。

 

第一象限的“既重要又紧急事件”,往往是压力与焦虑的主要来源。迫在眉睫的Deadline,第二天的工作汇报,三天后的考试……都位于这一象限。“重要”是因为它们对后果有着决定性作用,而“紧急”则大多源于前期没有规划好时间,导致重要任务堆积到最后,需要在短期内匆忙完成。这类事件,徒增工作压力而质量难以保全,所以要尽量避免。

 

第二象限的“重要不紧急事件”,是决定人与人之间差距的分水岭。小到培养生活技能、完成长期学习计划,大到建立思维模式,提升综合实力……这些暂时看不到成果的努力,经过日积月累就可以生成巨大的复利。在这一类事情上尽量多分配时间和精力,防止它们落入第一象限,这样才能让事情得到合理规划,让能力稳步提升,从而有条理地完成工作。

 

第三象限的“不紧急也不重要事件”,是让我们效率低下的罪魁祸首。刷朋友圈、吃零食……这些事情没什么意义,但极具诱惑力。虽然美其曰放松身心,但它却在不知不觉中将我们完整的时间瓜分得一干二净。因此,对于这个象限,我们要把握绝对主动权,只可将其视为调剂生活,决不可沉溺其中难以解脱。

 

第四象限的“紧急不重要事件”,则是让我们日夜奔忙但又好像一事无成的缘由。突如其来的任务、难以推脱的应酬、盛情难却的尬聊……这些没有益处却又需要解决的事项,成为了四个象限中最令人无奈的事情。这类事情,既没有一二象限的关键性,也没有第三象限的愉悦性,白白占据时间,最好能不做就不做。

 

简而言之,就是多做要事,避免急事,拒绝琐事,少管闲事。

 

该做什么,先做什么

 上课的时候,我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是老板发来的工作邮件。我赶紧点开,原来是要我在今晚前帮他整理好资料。礼貌性地回复了邮件后,我顺手打开微信,看到了闺蜜发来的约饭邀请。果断回复了“同意”,又情不自禁地与她斗了会儿图。突然,手机屏幕又跳出了某美妆博主的新消息,于是我又戳进微博,对着几款唇膏色号啧啧称赞。等我从曼妙的神游之旅中回过神来,才发现已经跟不上老师的讲课节奏了。

 

这令人懊恼的一幕,时时刻刻在我们的生活中上演着。无处不在的干扰项,总是突然闪现出来打乱我们原本的计划。然而仔细看一看上述场景,有哪些必须要做又有哪些可以不做?哪些要优先去做,哪些可以随后再做?

 

放在当天来看,“上课学习”属于重要但不紧急事件;“回复邮件并完成工作”属于重要紧急事件;“跟闺蜜约午饭”属于紧急但不重要事件;“欣赏口红试色”则是既不重要也不紧急事件。所以,最佳处理方式应该是先专心上好课,下课后处理工作,约不约饭都无所谓,等有闲工夫再刷微博。

 

但很明显,我们的兴趣偏好与本该处理的顺序恰恰相反——相比于“重要”的学习和工作,“不重要”的闲聊和娱乐总是更吸引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自己碌碌无为,却对此无能为力。因此,提升效率的关键,在于判断事务处理的优先级,并根据各类别事件对应的方法论,坚定且专注地逐一执行。

 

我们常常抱怨自己太忙,有太多事情要做。但仔细审视我们生活的构成,就不难发现,我们把大部分精力都分配给了第三和第四象限的不重要事件。在第二象限“重要不紧急事件”(读书学习、提升能力)和第三象限“不重要也不紧急事件”(玩游戏、刷手机)的抉择中,我们通常会选择后者。我们不是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是时间分配的不够合理,或者说,是理智的大脑没有打败贪玩的心魔。

 

四象限思维模式

 “四象限法则”当然不仅限于衡量事物的重要性和紧急性,这种坐标化的思维模式,也可以改换纵横坐标,灵活应用于各种场景。

 

每一种食物,都可以归属于“美味又健康”“健康但恶心”“美味不健康”“不健康又恶心”的其中一类。通过对食物属性的归类,人们就可以在即时享受和长期获益之间进行艰难的选择了。

 

相比于“重要紧急四象限”,同样应用到四象限法则的“收益半衰期”理论,则更专注于指导我们判断“该做什么”。通过考虑收益(金钱回报、精神满足、个人成长)和半衰期(收益持续的时间)两个因素,来衡量一件事是否值得去做、值得花多少精力去做。

 

在此,我用提升颜值的几条途径来举例说明:健身属于“高收益、长半衰期事件”,化妆属于“高收益、短半衰期事件”,做美甲属于“低收益、短半衰期事件”,买衣服属于“低收益、长半衰期事件”。

 

再例如,近日傅盛老师在文章中讨论了人类的认知状态对其所处阶层的决定性作用,并发表了自己对认知升级的见解。文中提出的四种认知状态,也有着类似于“四象限法则”的分类模式。

 

绝大部分人处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一无所知却自以为是的认知状态,与之相对的,则是极少部分“不知道自己知道”的博文广知且虚怀若谷的强者。而认知境界上的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一个人的工作实力、思维水平和社会地位。这种四象限法则,可以帮助我们审视自己的认知状态,并引领我们做出心态上的调整。

 

建立“四象限”思维模式的关键,在于找到两个“维度”去分析问题——时间管理中的重要与紧急、食物的美味与健康、收益的多少与半衰期,等等。从两个“维度”来分析问题,就能建立起一个平面,并将事物精准定位到某个坐标,再用自己的价值观进行具体的定义以及全面分析。

 

这种思维模式,不仅有助于理性看待事物、高效处理事务,更能引导我们揭开表象,剖析真相,建立联系,深刻思考。纵观当今时代,网络媒体野蛮生长,新闻界内乱象丛生,在利益驱动下,信息庞杂繁复,黑白颠倒随处可见。因此,形成思维体系,养成独立的思考习惯,就显得极其重要且可贵了。

 

不受外界纷乱侵扰,有自主意识地生活,并能够自由掌控自己的大脑,就是世界上最美好、最难得的事。愿读到此文的你,心中是山河大海,大脑有一座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