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马消费满RM80免邮费

清史九讲

清史九讲

售价
RM72.00
优惠价
RM72.00
售价
RM90.00
已售罄,请联系客服【轩轩】~
Unit price
per 
运费将在结账时计算,详情请查阅【商品配送与邮费细节

作者:[日] 内藤湖南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1月

ISBN:9787507550368

编辑推荐

一代汉学宗师、“京都实证学派”创始人内藤湖南研究清史的重要作品

深深影响世界汉学界几代学人的的史学名著

作者被誉为“东洋史的巨擘”,其作品与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媲美

 

 

内容简介

本书是内藤湖南在京都大学任教期间,于1911年和1915年所做两次演讲的内容。

 

1911年,正值清朝风雨飘摇之际,作者从兵力、财政、思想三个方面,对清朝何以走上末路做出了精辟深刻的分析,并对中国此后的命运进行了大胆而理性的预测。

 

1915年,中国已进入民国时期,作者再度梳理清朝历史,从政治谈到艺术,纵横经学、史学、文学,详人之所略,略人之所详,绘出一幅包罗万象、与众不同的清史全貌。听内藤湖南讲历史,听一段尘封的往事,得一种崭新的领悟,展卷始知历史竟还有这般读法,研究原还有那般做法。

书摘 · 插画

华文全球史010·清史九讲 - 文轩书苑

作者简介

[日] 内藤湖南(1866—1934)

日本历史学家、汉学家,“京都实证学派”创始人,与“东京文献学派”的创始人白鸟库吉同为20世纪早期日本东洋史学界的泰斗。1907年,内藤湖南在奉天发现《满文老档》,后应狩野亨吉的邀请,赴京都帝国大学任教,参与东洋史学科的创建。内藤湖南在中国史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贡献是提出“唐宋变革说”。他认为,从唐到宋期,社会、政治、人口和经济方面的各种变化标志着中国历史从中世走向了近世。

第1讲 帝王及其内治 

 

本次京都大学的夏季讲座,我将以“清史”为题进行演讲。时间总共不过十二小时,只够讲讲它的轮廓梗概。即便是轮廓梗概,要想把历朝历代的史实一一罗列,十二小时也远远不够。因此,市面上流传的清史著作中出现的内容,我尽量不赘述。最近几年,我写了两本小书,分别是《清朝衰亡论》和《论中国》。《论中国》虽并非尽论清史,但中国历史的近代部分却多为清朝之事—诸如此类,我也尽量不重复论述。此外,我的好友稻叶岩吉近年写了一本《清朝全史》,对清朝的政治、战争以及其他大事均有论及。上述著作中出现的内容,我也无意多叙。演讲时间很短,只能陈其大概。为了让诸位不至于听完就忘,我尽量将材料直接呈现给大家,以便大家过目后能加深印象。近年来,清史史料急剧增加。放在十五年前,即使想做研究,我也苦于材料匮乏,束手无策。如今,由于各种原因,材料日渐增多,尤其是中国发生辛亥革命后,各种材料更是纷纷面世。我想顺便做个实验,看看凭借我们的力量能收集多少材料。1915年7月20日,我从东京回来后,便着手在极短的时间内收集材料。在本校富冈谦藏老师(今天也来到了现场)等人的帮助下,虽然材料勉强收集来了,但我这十多天全在整理材料,没有时间在演讲之前查证历史研究中的疑点。演讲虽然有些粗糙,只是陈其大概,但我还是希望讲完以后,能给大家留点儿东西。因此,我会把每天演讲的提纲、要点打印出来,发给大家。今天是第一天,演讲的提纲、要点才发给大家。从明天开始,我会提前一天把第二天演讲的内容发下去。希望大家能把这炎炎夏日的午休时间利用起来,提前把材料看上一遍,第二天再来听讲座。以上是我想预先交待的事情。

 

 

清史的相关著述

 

在第一部分,我将从清史的相关著述讲起。众所周知,清帝退位不过三四年,尚属新近之事。因此,相关史料非常多。不过,大部分史料还都没有整理。当然,中国的史料记录制度十分完备。日积月累的大量史料都会逐步得到整理。譬如,历史上每有皇帝更替,继位者都会命史官纂修先朝实录。纲目中“史料之丰富”项下虽然列举了不少书目,但除此之外仍有大量实录没有列入。实录成稿后,官方的整理工作大体就算完成。可是,在清朝覆亡的不多时日里,历史学家甄选材料,重新编纂条理清晰、有生命力的历史,还难成气候。在中国,所谓的一朝正史告成之时,多数原始史料也将不复存在。如今,我们得以在史料尚未亡失之际研究清史,可谓十分幸运。与此同时,浩如烟海的史料让人一筹莫展。相比之下,《明实录》就很简略。前几年,我曾请人抄录《明实录》的全部内容,卷数虽然很多,可换成日本的册数,十几代帝王只有七百余册。《清实录》十倍于《明实录》还不止,可谓卷帙浩繁。我们能否有机会一睹《清实录》的真容呢?这种机会曾经有过,但如今怕是很难了。几年前,我去奉天等地考察时,凡感兴趣的内容我都看过。我本想设法将这些材料全部带回日本,但当时的政府认为这些无用的废纸只会白占船上的空间,所以没有同意我的请求。因此,以上许多史料虽曾近在眼前,却都白白错过了。总之,这些材料有归有之,如今却很难看到,而研究也就变得越发困难了。材料的种类均列在“史料之丰富”项下,有“《满文老档》《三朝实录》《方略》《圣训》《国史列传》《谕折汇存》”等。之后,我们会在那边的展室看到各种实物资料。到那时我再稍作讲解。

 

《清三朝实录采要》《清三朝事略》是日本人依据确凿史料研究清史的最早著作,特列于此。这两本书是一百二十多年前与我同属一个旧藩的永根铉所著。永根铉后来改名为北条铉,或者一开始叫北条铉也未可知。它们虽然只是实录的摘要,却能将清朝一些难读的地名、人名准确读出,简明扼要,切中要点。中国摘录《清实录》的著述有《东华录》等,我列在了纲目的靠前部分。与《东华录》相比,《清三朝实录采要》更得要领,稍胜一筹。永根铉是日本有志于研究清史的第一人,为表其功绩,特列于此。

 

回到“纲目”最开始列的《圣武记》(三种)、《湘军志》与《湘军记》。这些只是历史著述的两三例。《圣武记》由大名鼎鼎的魏源所著。在日本,《圣武记》被翻刻出版,所以人人皆可求而得之。《圣武记》有三个版本,每个版本各不相同,是中国人以全新思路梳理清史的权威之作。《湘军志》和《湘军记》写的是近来长毛贼之事。《湘军志》由王闿运著,所记均为他本人的亲身经历,所以不仅是在单纯记述史实,而且是在揭露内幕,是近年来颇负盛名的历史著作。《湘军记》由王定安著,所记虽然与《湘军志》相同,却由于种种原因,逊色很多。

 

《圣武记》(三种)、《湘军志》与《湘军记》之后所列的《东华录》(两种)是《清实录》的摘要,虽然称不上是什么著述,但对那些看不到实录的中国人和日本人而言,作为研究材料却大有用场。诸如此类的史料各种各样,当然,除此之外仍有很多材料。即便只看手头拿到的材料,也已经相当吃力。所以,清史研究绝非易事。

 

清朝编修两百多年的明朝历史,花费大约六十年。清朝的史料十倍于明朝,若用六百年编史,则比清朝的存续时间还长,实在是旷日持久。不过,中国人修史也不好说。如今,在袁世凯政府的领导下,中国成立了清史馆着手编史,如果全力以赴,十到十五年或许就能完成。明初编修元朝一百几十年的历史,用时仅仅不到一年,可见快有快的办法。如仿此例,两百多年的清史说不定两三年就能告成。然而,史料从来都是交由中国人研究。我们要想拿到这些史料几乎毫无希望。所以,我们现在只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今天,我先讲讲近来我研究的大体情况,尽管研究仍然未见头绪。

 

我把这一讲的标题定为“帝王及其内治”,其实只有“帝王”也是可以的。全民参与政治已经成为世界大势,中国如今也实行了共和政治,我又为何在讲清史时特意以帝王为题呢?这是因为帝王在清朝的政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讲到后来,我们便能渐渐看出,清朝的政治除了帝王几乎所剩无几。在别的朝代,除帝王之外,宰相等人也在政治中占据重要地位。明太祖朱元璋因顾忌宰相的弊害而将其废除。从此,朝中便再无宰相。然而,在明朝数代皇权交替当中,遇到幼主继位时,便又会产生对宰相的需求。于是,虽无宰相之名但行宰相之权的内阁大学士等官职便应运而生了。然而,清朝的内阁大学士却徒有虚名,基本不能发挥宰相的作用。清朝出现幼主时,曾有摄政王及皇太后主政,却从未有宰相主政。辅政大臣在皇帝年幼之时主政的事也是有的。不过,辅政大臣虽然类同宰相,但到了皇帝能够独当一面时就被撤下。于是,大权重新归了皇帝。这就是清朝政治的特殊状态。基于皇帝是清朝的一大政治要素,所以我很有必要以“帝王”为题来讲一讲。

 

 

清朝历代帝王及摄政王、训政太后

 

接下来进入第二个标题。“纲目”中列出了清朝历代帝王的名字。靠后些的德宗景皇帝就是光绪帝。光绪帝之后的宣统帝退位以后,便是今日的情形了。那边的展室有些帝王的墨迹陈列。

 

再下边的“入关前的二帝”是指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和太宗文皇帝皇太极这两代帝王。所谓入关,是指清朝从满洲根据地进入北京。因须经由山海关这个关隘,故称之为“入关”。入关以前,二帝起于满洲山中,即现在奉天以东三十里的赫图阿拉。历经两代四五十年的时间,清朝势力急剧扩张,兵至山海关以东十几里。但山海关以东十几里内仍是明朝的势力范围。当时,明朝有个叫李自成的贼寇起事。李自成的势力不断发展壮大,最终从西绕道至居庸关,兵临北京。明朝最后一位皇帝统治时期,即崇祯年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在北京城内的景山自缢而亡。明朝当时为平定内乱,撤下了山海关的防守兵力。清军便趁机从满洲挥师,入主中原。这时,清朝的开国二帝已经驾崩。第三位皇帝顺治帝即位,年仅七岁。摄政王睿亲王多尔衮率领大军进入北京后,迎接顺治帝入京。最不可思议的是,清朝当年攻下北京的是摄政王,如今在北京退位的仍是摄政王。可谓始于摄政王,终于摄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