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河森堡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ISBN:9787508695655
*此为预购书籍,到货时间为6-8个星期(约2个月)。
*若现货书籍与此书籍一同下单,则会等书籍到齐后才安排配送。
*下单前请查阅【注意事项】的栏目以及自行斟酌,若能够接受再进行购买。
编辑推荐
★ “特别会讲故事的博物学者”河森堡首部作品。同名演讲《进击的智人》播放量破亿次。
★ 用故事表达人文之趣。国家博物馆讲解员8年知识沉淀,听河森堡讲故事,知百万年人类史。
★ 文化界、历史界、科普界倾力推荐。他的作品让马未都感叹后生可畏;蔡康永说“他一张嘴就能带你追溯上千上万年的历史”;陈晓卿评价“河森堡的文字会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个世界的过往和人类拥有的巨大能量。”行走的科普教科书尹烨一口气读完30万字,感叹道“出众的讲故事能力,酣畅淋漓”;众多青少年表示河森堡让他们爱上了历史。
★ 《进击的智人》是一部充满少年感的《人类简史》,将刷新我们对华夏文明的认知:匮乏贯穿着人类进化史,我们究竟如何走到今天。
★ 《进击的智人》是一张充满知识点的寻宝图。奇趣的历史故事,融汇博物学、化学、生物学、进化心理学等众多领域知识点,是一部难得的跨学科知识佳作。
“现代人类都是早产儿?瓜子脸的审美是自古有之?“会制作工具”并不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男性为什么永远分不清楚女友口红颜色的细微差异?你竟然还没有听说过“外祖母假说”?……
★ 读完这本书,你将成为这个周末聚会上特别有趣的人。“所谓进击,就是与匮乏的对抗中,一边搏斗,一边前行”。
内容简介
复杂多样的自然界本身就是一个无穷无尽的知识宝库。
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一个被大自然筛选的人种——智人,伴随着各式各样的匮乏压力,逐渐成为世界的主宰者。十万年后的我们,依然生活在巨大的历史惯性之中。
智人是如何顺利通过造物主的层层考验,*终拥有了主宰世界的力量?而同一时空的其他人种比如直立人和尼安德特人呢?为何会逐渐被大自然淘汰,成为智人在漫长进化过程中的陪跑者?
河森堡笔下的旧石器时代,充满了灵动的色彩,有混沌初开的蛮荒,有人性乍现的智慧,还有一种来自大自然的底层力量——匮乏,塑造着人类和历史。
匮乏的环境筛选出拥有足够脑力的智人,他们中的一部分走出非洲,来到亚洲大陆,创造了辉煌的华夏文明,然而自然的匮乏始终存在,不同时空的人类又该以何种姿态应对,实现与大自然的交流和对抗,实现自我的平衡与进化?
这是个永久的议题。
书摘 · 插画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河森堡
本名袁硕,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现为国家博物馆讲解员。
在国家博物馆工作8年。
先后为近50,000名观众讲解超过3000小时。
同名演讲《进击的智人》播放量超1亿次。
知乎高人气科普专栏作者,微博十大影响力大V。
2017年被中国科学协会评为十大影响力科学大V。
被媒体誉为“2017年知识型网红”,2016年《一站到底》单期NO.1。
200多万年前,我们的祖先是杂食动物,C3植物和C4植物都会吃一些,所以在食物链的传递效应下,彼时的古人类体内就有了一个特殊的碳同位素比例。要命的是,学者们发现这种特殊的碳同位素比例似乎沿着食物链被继续传递下去了。
开普敦大学的几位考古学者认真研究了一些曾与古人类祖先同期生活的大型猛兽化石,发现它们牙釉质里的碳同位素比例与我们祖先体内的碳同位素比例近似。这或许意味着,我们祖先曾经被这些大型猛兽吞噬过,特殊的碳同位素比例正是被祖先的血肉传递下去的。
哪些野兽曾经咀嚼过人类祖先的血肉呢?
斑鬣狗就是“嫌疑犯”之一。
我有一个自己很敬佩的哥哥,名叫杨毅,他在动物园当了20年的饲养员,亲手饲养、护理过很多动物,是动物知识方面的专家。有一次,他给我讲了北京动物园里斑鬣狗闯祸的故事。
很多年前,北京动物园第一次从非洲引进斑鬣狗,饲养员们没有什么经验,就打算把斑鬣狗先放进兽笼里观察一段时间,结果第一天就出事了。那天杨毅哥上班时突然接到同事的电话:“你快到斑鬣狗笼舍来看看,出事了,兽笼里发大水了。”杨毅哥当时感觉很奇怪,兽笼附近并没有池塘或喷泉,怎么会发大水呢?到斑鬣狗的笼子旁边一看,果然,地上的水都快漫到脚面了。饲养员们赶紧把斑鬣狗引到笼外去,然后进去检查,发现漫水的原因是兽笼里的暖气管崩了,里面的水全呲出来了,而铁铸的暖气管子在拐弯的地方被斑鬣狗用牙嗑开了一个大裂口。
有学者表示,斑鬣狗是自然界中咬合力最强的动物之一。研究数据表明,有极个别斑鬣狗竟然在仪器上咬出过4 500牛的力量,这几乎相当于460千克。作为一个常年健身的人,我在健身房做杠铃深蹲的时候也从来没到过460千克的重量,除了专业运动员,这个重量几乎没有人敢去挑战。这意味着人类全身的力量加起来可能还没有斑鬣狗的咬合力大。杨毅哥说,北京动物园的斑鬣狗“咔嚓咔嚓”地咀嚼整块牛骨的样子,就和我们嚼威化饼干差不多,吃饱饭以后,它们有时还会发出“嘿嘿嘿”的“笑声”,让人听了毛骨悚然。
作为非洲大陆的“老炮儿”,斑鬣狗200多万年前就已经在东非草原上游荡了,虽然它们对一些腐烂的动物尸骨毫不避讳,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善狩猎,事实上,斑鬣狗是非常优秀的猎手。它们的奔跑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60千米,今天市面上大多数电瓶车都到不了这个速度,短跑冠军博尔特在2009年创造的百米世界纪录是9.58秒,相当于每小时37.6千米,比斑鬣狗差得很远。人类的移动速度是由双脚的步幅和换步频率决定的。博尔特身高1.96米,在百米比赛中每一步可以迈出去2.3~2.5米的距离。可以肯定的是,200多万年前,我们的古猿祖先远远没有达到1.96米这个身高,各类化石显示,当时它们的身高通常在1~1.5米之间,较矮的身高意味着较短的下肢和较小的步幅,再考虑到200多万年前两足直立行走的古猿身体协调性远不如现代人,所以他们不会有超快的换步频率。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认为,某只古猿在野外突然遭遇斑鬣狗时可以通过奔跑逃命,即便有个别情况下侥幸成功了,逃跑也一定不是最优选择。
那么搏斗呢?和斑鬣狗硬拼呢?事实上,斑鬣狗往往是集体行动的,几只或十几只一同参与狩猎,且不说身高不到1.5米的古猿,即便是非洲草原上的雄狮,见着成群的斑鬣狗都得绕着走。单独一只斑鬣狗就可以猎杀成年角马,更何况是配合密切的斑鬣狗群。古猿的骨头显然没有北京动物园里的铁铸暖气管坚硬,就算使用石块和木棍,一只身材矮小的古猿想要战胜成群的斑鬣狗,其难度估计和林黛玉揍趴奥尼尔差不多。
打也打不过,跑又跑不了,那除了去死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人类今天之所以还存在并且能够读到这本书,就说明当年我们的祖先一定是想到办法了。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并不新奇,原因在于东非草原上的猛兽们包括斑鬣狗在内都比较“理性”,它们会在猎食之前仔细评估行动的成本和收益,如果经验告诉它们猎杀目标的成本太高且收益太少,那它们就会放弃这个目标再等下一个,毕竟匮乏的大环境容不得任何物种不停地做出愚蠢的决定,一而再再而三地做“亏本买卖”的下场就是化作草原上的一堆枯骨。那怎么做才能提升猛兽们的猎杀成本同时降低他们的收益呢?
集体行动
我读小学时,学校附近的治安一度不好,民间盛传学校附近总有“拍花子”出没,“拍花子”是老北京话,指的是那些用麻醉药物拐卖儿童的人贩子。学生家长在告诫自己的孩子要注意安全时总是会用“拍花子”吓唬他们,说:“拍花子拿沾了药的手绢往你脸上一蒙,你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再一醒过来你就已经在大山里给人端屎端尿啦。”后来学校附近的民警给师生做安全培训时不断强调,学生放学以后不要单独行动,要结伴而行。民警说的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对“拍花子”来说,控制和绑架一个孩子很容易,但同时控制好几个孩子却很难,任何一个孩子的尖叫和哭号都可能让他陷入大麻烦之中。学生结伴而行使得“拍花子”的收益期望降低了,而成本和风险却大大提高,正如民警在做安全培训时说的那样,“拍花子”看到集体行动的学生,多半会选择放弃。
这个逻辑是如此的显而易见,以至于斑鬣狗等猛兽也明白这个道理,捕食时面对一个古猿很容易,但是面对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古猿,恐怕就得好好斟酌一番了。
首先狩猎的难度大大增加了,对于喜欢埋伏起来发动突然袭击的猛兽来说,避开一个古猿的视线并不难,难的是避开好几十个古猿的视线,这些眼睛长在头部前侧的灵长类动物原本视线范围就比较广,他们在集体行动时还喜欢一边走一边四处观望,任何一个古猿哪怕在无意中瞥到猛兽的踪影,只要他“嗷”的一声,猛兽的伏击计划就彻底泡汤了,之前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也全部白费。
如果不伏击而是直接袭击呢?恐怕也很难,一只拿着石头的古猿似乎没什么可怕的,但是几十只拿着石头和棍棒的古猿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就算是某个猛兽真的顶住“火力”成功地杀死了一只古猿,那它在密集的棍棒和石头的攻击下也未必能全身而退,而且其他古猿也不太可能呆呆地站在原地,眼睁睁地看着猛兽平静地享用同伴的尸体。在集体行动的古猿面前,猛兽狩猎的收益期望大大降低了,成本和风险却大大提升了,无论怎么看,这笔买卖都是不划算的。
如此看来,集体行动以加强自保听起来似乎是个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但其实想做到这点并不简单,甚至很难,因为真正意义上的集体行动,并不仅仅意味着他们在空间上彼此靠拢,还意味着在精神上要彼此连接,这需要他们具有额外的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