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马消费满RM80免邮费

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

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

售价
RM62.40
优惠价
RM62.40
售价
RM78.00
已售罄,请联系客服【轩轩】~
Unit price
per 
运费将在结账时计算,详情请查阅【商品配送与邮费细节

作者:[荷] 弗雷德·斯皮尔

译者:孙岳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7月

ISBN:9787508699134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1. 比尔·盖茨斥资千万美元开办“大历史项目”,在美国数千所大学和中学推广大历史教育,以开放视野了解世界、思考未来。

 

比尔·盖茨 、大卫·克里斯蒂安和弗雷德·斯皮尔等学者开办大历史免费在线课程,数学家、哲学家、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和历史学家等众多专业学者和教师为“大历史项目”贡献力量,旨在向终身学习者提供超越学科限制的思想框架,以开放视野了解世界、思考未来。

 

2.《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是继《时间地图》《起源:万物大历史》《简明大历史》之后的又一本大历史力作。比尔·盖茨、大卫·克里斯蒂安推荐。

 

3. 大历史奠基之作,构建大历史框架。

 

作者斯皮尔解释了大历史运行的原理,追踪了包括人类行为、价值系统、宇宙运行等一切复杂性主要形式的兴起和消亡,提出能量流动模型,奠定大历史的理论基础。 

 

4. 科学再启蒙,终身学习者的重要参考书。关联众多学科的核心概念和范式,打通科学和人文,在集体知识的基础上,追寻世界的整体性解释。

 

人类不是地球的起点,也不是地球的终点。本书不根植于特定的文化地域和专业方向,一反“人类中心主义”,将人类置于生命、地球和宇宙的历史之中,为终身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将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在联结、整合的思想框架。

 

5. “大历史”为骨架,“小历史”做血肉,宏大概念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深入浅出,应用于当下议题。

 

除了理论模型之外,本书还容纳各种“小历史”叙事和科学观念说明,如宇宙世界观的缘起、热力学第二定律、天文学小史、感情宗教创造力的起源与演变、复杂性的进阶等等,宏观与微观有机结合,使我们更清楚地认知当下。

 

6. 反思增长的极限,探究可持续性发展。

 

人类是如何陷入增长的极限这个困境的?要解答这个问题,必然要弄清楚人类世界,甚至整个宇宙是如何发展到现在的,以及历史如何塑造了现状。本书以人类的增长极限这个问题开篇,将大历史作为连结过去和现在工具,解释现实世界的方方面面,并探究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内容简介

大历史可以为我们理解自宇宙大爆炸至今的一切历史提供框架。通常,在学校里,科学和历史是分开教授的——有专门的物理课,也有专门的讲述文明起源的课程——但是大历史打破了这一界限,它将人类的过去置于生命、地球和宇宙的历史之中,已然成为一种解释自我和周围万事万物得以成形的美妙方式,当今世界的任何问题都可以在大历史中得到解释。可以说,大历史提供了一种将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在联结、整合的思想框架。

 

从宇宙学到地质学,从生物学到人类历史,《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修订版)》将众多学科的核心概念和范式联系起来,追踪了包括人类行为、价值系统、宇宙运行等一切复杂性主要形式的兴起和消亡,提出能量流动模型,构建大历史框架,解释了大历史运行的原理,为人类的未来提供了新的见解。此外,本书还包含了各种“小历史”和科学观念说明,让我们认识到宏大概念如何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阐释了一种每个人都读得懂的大历史。

作者简介

[荷] 弗雷德•斯皮尔(Fred Spier)

国际大历史协会创始人之一,曾任该协会主席,大历史学派理论重要的贡献者,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高级讲师(Senior Lecturer)。最初研习生物化学,后转向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史,全身心投入到大历史研究和普及事业中。1994年至2016年在阿姆斯特丹大学组织并教授大历史课程;2003年至2013年在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开办大历史系列讲座;2009年至2018年在阿姆斯特丹大学学院开办大历史课程。斯皮尔进行了广泛的学术研究,包括植物的遗传操作、秘鲁的宗教,政治和生态。已出版《秘鲁的宗教制度》(Religious Regimes in Peru)、《大历史的结构:从大爆炸到今天》(The Structure of Big History: From the Big Bang until Today)、《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Big History and the Future of Humanity)等。

 

斯皮尔提出的大历史模型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机构采用,其中最著名的是比尔·盖茨资助的“Big History Project”,此项目已在美国三千多家中学开办免费数字化课程。

 

孙岳 译

历史学(世界史专业)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翻译教学及文史类跨文化研究,尤其是近年来更多致力于大历史研究。2014年被选为国际大历史协会理事会理事。主要译作有《起源:万物大历史》《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修订版)》《历史学宣言》《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合译)等。

 

目录

中文版序言

前言与致谢

大历史简明年代表



第一章 大历史导论

引言

历史研究

大历史学术简史

大历史的简要发展历程

无所不包的历史理论?



第二章 总纲

引言

物质和能量

复杂性

能流与复杂性的涌现

金凤花原理



第三章 宇宙演化:简单形式复杂实体的涌现

引言

大爆炸”:至朴

近期有关“ 大爆炸”图景的讨论

辐射期:小尺度复杂性的涌现

物质期:原子及分子尺度复杂性的涌现

星系形成:更大尺度复杂性的涌现

恒星的涌现

作为核熔炉的恒星



第四章 人类在宇宙中的邻居:更复杂实体的涌现

引言

银河系中的生命适宜带

人类在宇宙中的邻居的涌现

太阳系中的生命适宜带

地球的主要特征

早期近日行星的历史

早期地球史

生命的特性

生命的涌现



第五章 地球上的生命:复杂性的拓展

生命、能量与复杂性

地球上的能流与生命

盖娅假说

从外界获取能量现象的出现

生物食物网的出现

多细胞生物体的涌现

大脑与意识的出现

生物复杂度的提升与扩展

征服陆地

日趋复杂的生命体



第六章 早期人类史:已知复杂实体的涌现

引言

人区别于其他生命体的特征

能量与复杂性

早期人类的诞生

不断改进的社会协调性

工具制造与脑量增长

脑与肠

火的控制与使用

迁徙

现代人类的崛起

早期宗教



第七章 近期人类史:已知复杂实体的演进

引言

农业革命

农耕体系的发展

农业革命的社会效应

基于农耕文明的宗教的出现

不断提升的农耕体系复杂度与未被驯服的外界复杂度的降低

早期国家的形成

大国的出现

道德宗教的出现

国家社会的能量与复杂性

波的全球化浪潮

工业化:第二波的全球化浪潮

信息化:第三波全球化浪潮

能量、复杂性与金凤花条件



第八章 面向未来

引言

宇宙演化的长期趋势概说

地球与生命的未来

人类的未来

尚可利用的物质和能源

关键资源的枯竭与熵增

人类会迁徙到其他行星吗?

结束语



索 引

译后记

试读

大历史导论

引言

这本书讲大历史,即将人类史置于宇宙史大框架下的历史,从宇宙开端到当今地球上的全部生命。大历史俨然不同于既有的学术界通行的人类史,在大历史中,人类的历史是从整个自然史的视角加以审视的,始于“大爆炸”。做大历史研究,是为万事万物如何演进至今提供现代科学的答案。因此,大历史为读者理解整个人类的历史提供了崭新的叙事,使我们能够为自己在时空中的发展定位,而这是任何其他形式的学术史迄今所无力做到的。此外,大历史还有助于我们创立一种新颖的理论框架,原则上能够将人类全部的科学知识整合其中。

 

“大历史”一词是由史学家大卫·克里斯蒂安(1946—)创造出来的。早在20 世纪80 年代,克里斯蒂安在澳大利亚悉尼的麦考瑞大学开设了一门跨学科课程,其学术旨趣是让从天文学家到历史学家的多学科专家分工协作,共同讲述一种无所不包的历史。这门课程后来成为其他大学竞相效仿的模本,其中包括我自1994 年先后在阿姆斯特丹大学和埃因霍温科技大学开设的两门课程。

 

虽然大历史课传授的知识在学术圈里都很容易找到,但这些知识却极少以某种统一的历史叙事形式呈现出来。其原因在于,在过去的200 年里,大学业已分化成为数众多的专业和院系。而自20 世纪80年代起,从历史学家到天体物理学家都纷纷在专著和文章中书写新的统一的宏大历史综论。

 

在以下的篇幅里,我试图对大历史做一番解释。大历史作为一个学术领域正在兴盛和发展之中,本书的目的在于对这一无所不包的历史做一新颖的陈述,其中特别得益于美国天体物理学家埃里克·蔡森(1946—)的相关著述并试图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无所不包的历史理论,将人类史置于这一大的历史框架下加以分析讨论。本书第二章介绍该理论框架,而此后的章节则试图将其应用于大历史的叙事。本章余下的部分先讨论一些有助读者更好理解大历史的主题。

 

历史研究

要理解本书所提出的历史观,读者有必要先回顾一下历史研究是如何进行的。哈佛大学历史学家唐纳德·奥斯特洛夫斯基(Donald Ostrowski, 1945—)曾言简意赅地指出:“我们不可能准确无误地研究历史,因为历史已经过去了、不在了。”奥斯特洛夫斯基这样说,指明了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即我们对历史的全部认知只能来自当下,因为如果没有当下的知识,我们如何能够认识历史呢?这一原理既适用于宇宙史,也同样适用于人类史。这一历史知识只能潜藏于当下的观点对历史学家而言并非新知,却鲜有清晰的表达。在笔者看来,这一问题在大历史中比在传统历史叙事中更显突出。

 

因为历史全部的证据只能在当下,所以要创造一种历史叙事就必然意味着要对当下的证据做一番解析,而解析的过程也脱不开自身的历史。之所以如此乃缘于我们要体验周围的环境以及自身的存在都离不开这样的解析过程。结果是,全部历史叙事都是某种形式的重新建构,也因此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改变。还有一点,就是历史研究不可能得出确定无疑的结论,而只能是某种趋近历史真实的真实。换言之,绝对真实的历史叙事根本不存在。这样说好像意味着历史可以无穷多的方式加以审视和解析,但在我看来,倒不是这样。如同其他任何一门科学,检验历史重构真实性的主要依据是其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以一种极简明、极确切的方式与现存数据相呼应。但有一点也不容否认:任何历史重构都只能涵括经史学家筛选的有限的语境和少许的数据资料。

 

我们全部的历史知识只存于当下还意味着:对于那些曾经发生但却未留下任何痕迹的历史事件,我们不可能有任何认知。甚至对于那些曾发生也确曾留下痕迹的事件,如果还没有被发现或解析,我们同样不具有任何认知。而这样的历史事件可能是最大量地存在的,虽然对此我们永远也无法确认。对历史研究中的这一疑问极少被史学家关注,这一点本身颇令人惊奇。不过话说回来,如果现实情况与此恰恰相反,即对于历史上曾发生的所有事件,我们能够拥有和支配全部的详尽信息,那我们则会被大量存在的信息完全淹没。更进一步,如同威廉·麦克尼尔曾言,从事令人信服的历史重构,其诀窍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弄清究竟是哪些事件被排除在外了。其结果,全部的历史重构都不过是临时拼凑的斑斑点点,就像地图一般。

 

要进行令人信服的历史重构,我们至少要做两件事:第一,要弄清数据产生后自身所经历的历史,包括被人发现;第二,要弄清这些数据能够阐明历史中的什么问题。毋庸置疑,任何学术史研究都必定涵括这两项重构的工作,虽然有时这一点并不明白交代。就大历史而言,美国畅销书作家比尔·布莱森(Bill Bryson, 1951—)的《万物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非常精彩地阐释了前一种历史重构,而大卫·克里斯蒂安的巨著《时间地图:大历史导论》(Maps of Time: An Introduction to Big History)则致力讲述整个历史。与后者不同,布莱森的历史不包括人类史,这可能是因为那时以全球为单位讲述人类史的传统还没有形成。

 

历史研究,包括大历史研究,是持续不断的有关历史事实的观察和理解的讨论,并凭借这一做法,建构最可信的历史发展图景。这种种建构和叙事正是人们对过去历史的回应。只不过在现实中,这类问题却经常陈述不清,有时干脆被省略了。这样的话,其得出的结论或历史回应就会显得无中生有或凭空而来。比如,《圣经》中的《创世记》(Beresheet/Genesis)对宇宙时空及地球、生命和人类起源的根本问题给出的是宗教神启的答案,但上述问题本身却没有提及。而带着上述问题研究圣经故事,人们就会看清其中有关人类起源问题的讨论,以及对相信这类故事的人们来说其所给予的答案是多么令人信服。若全世界的学者都这样地对宗教故事加以研究,他们也会将宗教神启故事及相信宗教的那些人置于一个崭新的社会科学视角来看待。

 

现代学者的历史叙事虽然给出的是基于学术的历史回答,但对上述根本问题仍经常三缄其口。不过我们一定要记得,而且要如是教导学生,那就是所有知识,包括大历史知识,都是富有好奇心的人对近乎无穷尽的各种问题求取答案的结果,而求取答案的过程也是一个永无休止的对话且时刻处于某种具体的社会语境之中。确切地说,大多数学术研究并不特别关注那些带根本性的问题,而只试图求解较小较具体的问题,但原则上,哪怕是这些小的问题的答案也应该能够嵌入整体的宏大历史框架内。所以,大历史叙事必然是众多学术研究成果的集合,无论后者的规模是大还是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