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舒娅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5月
ISBN:9787518045846
*此为预购书籍,到货时间为6-8个星期(约2个月)。
*若现货书籍与此书籍一同下单,则会等书籍到齐后才安排配送。
*下单前请查阅【注意事项】的栏目以及自行斟酌,若能够接受再进行购买。
编辑推荐
你看不透的人和事,心理学来帮助你! 《心理学入门:简单有趣的99个心理学常识》为你打开重新认识自己与他人的一扇窗
◇自私的选择,真的能利己吗
◇犯错的时候,有没有觉得自己是被逼的
◇为何好好先生会被人瞧不起
内容简介
心理学为人们打开重新认识自己与他人的一扇窗,能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知道他人言行背后的心理动机,有效地调控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从而能够更好地与自己和他人相处。《心理学入门:简单有趣的99个心理学常识》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概念,运用丰富的案例、幽默的解说和有趣的插图,为读者提供了一本碎片化阅读模式的轻松读物。
书摘 · 插画
作者简介
舒娅
她有1000 小时的心理咨询经验她是高校超受学生欢迎的心理学老师她用最生动的语言将心理学界的研究成果讲给你听帮助你更好地与自己和他人相处
044 囚徒困境:自私的选择,真的能利己吗
一桩严重的纵火案发生后,警察抓到了两个犯罪嫌疑人。事实上,这场大火就是他们两个人放的,但警方没有充足的证据,只好把他们隔离囚禁起来,要求他们交代犯罪过程。在这样的情形下,两个囚犯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
选择1:供出自己的同伙,与警察合作,背叛同伙。
选择2:始终保持沉默,与同伙合作,不与警察合作。
两个囚犯都知道,如果他们均保持沉默的话,就会被释放。毕竟,他们拒不承认,警察就没有足够的证据给他们定罪。警察自然也清楚这一点,于是就采取了一点策略刺激他们,告知3种情形:
情形1:均承认纵火,每个人被判刑2年。
情形2:均不承认纵火,两人将以证据不足而被判半年。
情形3:其中一个交代并愿意做证,沉默的一方被判刑10年,并施以罚款,坦白者会得到释放,同时得到一笔奖金。
两个囚犯会怎么做呢?是选择彼此合作,还是互相背叛?从表面上看,彼此合作保持沉默,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这样两人都只会判半年。可问题是,他们在做出这样的选择时,不得不思考对方的态度和选择。
囚犯A不敢完全相信同伙会保持缄默,毕竟把自己供出来,他就能拿着奖赏获得自由,这诱惑力太大了!可他也知道,同伙不是傻子,也会这样设想他。所以,囚犯A认为,最理性的选择就是背叛同伙,与警察合作:如果同伙保持沉默,那么他就可以拿到奖金出狱;如果同伙也向警察交代了,那就两个人都服刑,但起码不必服最重的刑。
结果,两个囚犯都按照自己的逻辑做出选择,双双坐牢。
这个故事反映的是一种博弈心理,被称为“囚徒困境”,是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家阿尔伯特•塔克在1950年提出来的,说的是在一个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博弈中,最好的策略直接取决于对方采用的策略,特别是取决于这个策略为发展双方合作留出多大的余地。
现实中有很多类似囚徒困境的现象:在一个合作项目中,大家都想偷懒而指望着自己从别人的劳动中获得好处;国家间的关税战,双方都增加关税来保护本国商品,最终导致双方都失去对方的市场……这些情形,都在提醒着我们:自私地寻求最大效益并不意味着就能得到最好的结果,也不意味着由此可以促进公共的善,只有合作才能获得最好的结果。
045 竞争优势定律:合作的诱惑,总也敌不过竞争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有竞争的天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比别人强,每个人都无法容忍自己的对手比自己强。因而,在面对利益冲突的时候,往往都选择竞争,哪怕拼个两败俱伤也在所不惜;即便是在双方有共同利益的时候,也会优先选择竞争,而不是选择合作。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竞争优势定律”。
有个笑话你可能听过:上帝向一个人许诺,说可以满足他三个愿望,但有一个条件,就是他得到想要的东西时,他的敌人将会得到他所拥有的两倍。听罢后,这个人开始许愿,第一个愿望和第二个愿望都是得到巨额的财富,而他的第三个愿望却是“将我打个半死”。
虽是笑话,可阐述的道理却很现实,人的竞争意识非常强烈。生活中我们也会遇见同样的情景:上地铁或公交时,明知道排队有序地上车会更快,可当车辆进站,多数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蜂拥而上,结果很多人卡在车门口,挤了半天谁也上不去,让所有人的效率都降低了。这就是“竞争优势定律”的作用,表明了人的天性更加倾向于竞争而非合作。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人们会选择合作呢?
在社会环境中,人们往往会根据力量对比的大小来决定选择竞争还是作。倘若对方的力量太强大,人们多半会选择与之共同完成任务,谁也不愿意拿鸡蛋碰石头。倘若自己更有力量,多半就会采取竞争行为。换而言之,竞争优先,合作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有什么办法,能够化竞争为合作?
竞争优势定律在生活中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是很大的,想要消除或降低这种不良作用,最好的办法就是推崇“合作共赢”。心理学家荣格提出过这样一个公式:我 我们=完整的我。“绝对的我”是不存在的,“完整的我”应当是融入“我们”的“我”。在合作中实现共赢,才是真正的赢。
046 路径依赖:一旦作出选择,就像踏上了不归路
很多人都知道,现代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1435毫米,可这个标准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呢?究竟是谁规定的呢?
原来,早期的铁路是由建电车的人设计的,1435毫米恰恰是电车所用的轮距标准。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所以电车的标准沿用的是马车的轮距标准。咦,这就有点奇怪了,马车为什么非要用这个论据标准呢?因为,英国马路辙迹的宽度是1435毫米,如果马车改用其他轮距,轮子很快就会被英国的马路撞坏。
整个欧洲的长途马路都是由罗马人为其军队铺设的,1435毫米恰好是罗马战车的宽度。罗马人选择以1435毫米为标准,原因就更简单了,因为牵引一辆战车的两匹马屁股刚好就这么宽!是不是很有意思?马屁股的宽度,竟然决定了现代铁轨的宽度。
可能很多人会说:时代在发展呀,就没有人想过换一下标准吗?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解释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源自一个心理学定律,也就是路径依赖。这是美国斯坦福大学保罗•戴维在1975年提出的,他说:“一旦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
从某种程度上说,人们的一切选择都会受到路径依赖的影响,一旦做出了某种选择后,无论是好是坏,都会不断地投入各种资源。在做出下一个选择时,又不可避免地会考虑到前期的投入,无论能否回收,还有没有价值。当有一天发现自己的选择不再适合自己,前期的投入也会像胶水一样,把我们粘在原来的道路上,无法做出新的选择,投入越大粘得越牢。
猴子为什么不敢碰香蕉?
科学家把5只猴子放在一个笼子里,在笼子中间吊了一串香蕉,只要有猴子伸手去拿香蕉,就用高压水来教训所有的猴子,直到没有猴子敢再动手。之后,他们用一只新猴子替换了笼子里的一只,新来的猴子不懂“规矩”,竟然又伸出手去拿香蕉,结果触怒了原来笼子里的4只猴子,它们代替人执行惩罚任务,把新来的猴子打了一通,直到它服从这里的“规矩”为止。
实验人员不断地把最初经历过高压水惩罚的猴子换出来,最后笼子里的猴子全是新的,可没有一只猴子再敢去碰香蕉。最开始,猴子是怕受到“株连”,不允许其他猴子去碰香蕉,这是合理的。可当人和高压水都不再介入时,新来的猴子依然固守着“不许拿香蕉”的制度,这就是路径依赖的自我强化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