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美] 基思·佩恩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5月
ISBN:9787521702118
编辑推荐
1. 继《21世纪资本论》之后,“不平等”成为热点话题
2. 《断裂的阶梯》提出了“社会阶梯”的概念,指出“感觉贫困”像“真的贫困”一样伤人
内容简介
全球贫富差距的加大推动了不平等心理方面的科学调查。心理学家基思•佩恩走在了这些研究的前列,他的研究表明,不平等不仅在经济上使我们分化,还对我们如何思考,如何应对压力,我们的免疫系统如何运作,甚至我们如何看待正义和公平等道德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断裂的阶梯》探讨了为什么贫困的女性往往更早生育且拥有更多的孩子,为什么工人阶级在审慎投资未来方面缺乏信任,为什么人们对社会地位的认知会影响他们的政治信仰并导致更大的政治分歧,贫困如何像实际的人身威胁一样有效地提高压力水平,工作场所的不平等如何影响绩效,为什么不平等的社会更趋于宗教化。理解不平等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如下问题:是什么驱动了意识形态的分歧,为什么高度不平等会令中产阶级感到迷茫,以及如何脱离永无休止的社会比较。
作者简介
基思•佩恩(Keith Payne)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心理学教授。作为不平等与歧视心理学的国际先驱,佩恩已经出版了60多篇文章及图书章节。他的作品曾发表于《大西洋时报》(The Atlantic)、《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等公共媒体,除了学术刊物之外,基思还为《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和《今日心理学》(Psychology Today)撰写科普文章。
我们总是在任何场合下,与所有各类人进行着社会比较,但我们总是神奇地在地位阶梯的上半段一次又一次地找到自己,我们觉得把自己安放在此地是最舒适的。试想一下,你到底在你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多大的成就?你到底有多聪明?道德感有多强?你对朋友有多忠诚?你是一个好司机吗?接着数下去,你会发现自己在以上所有方面都比一般人强。事实上,大多数人都深深地知道,他们在大部分事情上都是比一般人强。但这种感知范围扩大到所有人身上的时候,从严格意义上讲这就是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了。
这个发现被称为“沃比根湖效应”。在盖瑞森•谢勒虚构的这座小镇上,“所有女人都是强壮的,所有男人都是英俊的,所有孩子都是超群的”。这个效应在1965年的一次关于事故幸存者的研究中被偶然发现。研究者花了六个月的时间采访西雅图医院里正在治疗车祸伤病的患者。他们把这些患者与一组同年龄、同性别、同种族和同受教育程度的对照组进行比较。其中的一个采访问题,就是要求患者评估自己的驾驶技术。即便这并不是这个研究原本的主要意图,但该问题正是这一研究被人铭记至今的原因。因为这些住在医院里的车祸伤病患者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超过大多数驾驶员。事实上,他们的程度只不过跟那些对照组的成员,即没遭遇过驾驶事故的人差不多罢了。很显然,这些患者并没有仅仅因为在一次车祸中进了医院这件事,就影响他们对自己是一个好司机的自我认知。
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性,就是这些事故的确不是出于这些患者的过错呢?调查者研究了每宗案件的警察局笔录,以确定到底是谁应该对事故负责,谁是不应被责备的受害者。在分别确认这些驾驶者中谁是肇事者之后,很显然,这些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受伤者是肇事者的比例,比其他任何人都高。
关于“沃比根湖效应”的另外一个早期例子,是由主办美国大学生入学考试(SAT)的美国大学委员会在一次大规模调查中发现的。差不多有100万在指定年份参加SAT的学生被要求把自己与“中位数学生”(在这一点上下,“更好”和“更差”的学生数量各半)相比较。这个定位不仅包括在SAT的分数表现,也包括诸如领导力、与人相处的能力等个人特质。7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领导力处于中位数之前那半段,有85%的学生认为自己与人相处的能力比另一半人强。
在另一项研究中,心理学家康斯坦丁•塞迪基德斯(Constantine Sedikides)与同事们要求一组志愿者从几个维度评估自己是“多好的一个人”。志愿者们认为自己更具道德感、更和善、更独立也更值得信赖,而且也比普通人更加诚信,这是一个并不令人惊奇的结果,尽管这些志愿者曾经进过监狱,并被判过重罪。但他们还是觉得自己在大多数事情上优于其他人,只是在“遵守法律”方面稍逊一筹,但还是跟普通人差不多。试想一下,当他们做出这些判断的时候,他们正被关在监狱里,其客观性自然要大打折扣。
此去经年,成百上千的研究已经重复证实了“沃比根湖效应”。这些研究显示,大部分人相信我们在智力、忍耐力、责任心和羽毛球技术等诸如此类的积极品质上要高于平均水平。我们越是看重某项特质,我们就会越夸大自己在这种特质上的能力。在这类研究中,我最欣赏的一个是在我所在大学的教授之间进行的,这一研究要求大家与其他同事相比,评估自己的教学能力,竟然有94%的人认为他们的教学能力在平均水平之上!这种倾向转变成为所有偏见之母:大部分人认为自己对自己的评估是更加客观的,而且比普通人更不具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