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马消费满RM80免邮费

因为这是你的人生 - 文轩书苑

【预购】因为这是你的人生

售价
RM37.44
优惠价
RM37.44
售价
RM46.80
已售罄,请联系客服【轩轩】~
Unit price
per 
节省20%
运费将在结账时计算,详情请查阅【商品配送与邮费细节

作者:蔡康永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2月

ISBN:9787540493691

*此为预购书籍,到货时间为6-8个星期(约2个月)。
*若现货书籍与此书籍一同下单,则会等书籍到齐后才安排配送。
*下单前请查阅【注意事项】的栏目以及自行斟酌,若能够接受再进行购买。

书摘·插画

因为这是你的人生 - 文轩书苑

内容简介

为什么我们说爱一个人,有功力高下之别?

为什么我们说某某人是一个很糟糕的爱人,而某某人甚至根本就不懂爱?

为什么在人际关系里,你的付出常常换不来你所期待的回报?

如何应对父母对你的情感勒索?一直听父母的话,就对吗?

如何吸引有趣的陌生人,让他成为你的朋友、甚至视你为知音?

我与人之间,设置什么样的界线,能令我平静、自在、舒服?

请人帮忙,不但不会被讨厌,还会成为对方的好朋友?

如何借助别人的力量,让自己生活得更好?

为什么交朋友要越来越挑剔?

你要做情绪的主人,还是被情绪牵着走?

康永哥亲自拆解令人如沐春风的秘密,将“人际关系之道”用26个幽默小故事表达出来,教你如何积极引导、主动塑造你想要的人际关系,强势自我表达的同时,仍能进行简洁、愉悦而高效的沟通,用不造成伤害的温柔手法化解人际冲突,疗愈原生家庭留下的痛楚童年回忆,在亲密关系中获得成长,成为懂得爱人、更能轻易获得别人青睐的情商高手。

作者简介

蔡康永

从上个世纪的尾巴,开始参加公共活动,比方说,主持一些节目,写一些东西,讲些话,安慰或者伤害一些别人。 生产地是台北,血统有时被认为是上海。 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念完影视制作的研究所。

 

广为人知的节目,是主持的《康熙来了》及参与的《奇葩说》,广为人知的书是《蔡康永的说话之道》和《蔡康永的情商课》,导过一部电影《吃吃的爱》,也曾经和艺术家蔡国强及五月天的主唱阿信,分别一起做过行为艺术及装置艺术。另外,开了情商课的语音课程,在喜马拉雅FM播放。 觉得活着确实有活着的乐趣,但“意义”“快乐”“爱情”都被高估了,可以更放松、更恰当地看待这些事。 觉得写书是“探测自己”的过程。如果写出来的书,刚好也能够令看到的人拿去各自探测自己,这书就写得值得。 活着的根本乐趣之一,就是不确定,就是探勘与测量自己的内心。

 

王国维说:“千门万户是耶非……唯有兹疑不可疑。” 只有疑过之后的明白,才是可以依靠的明白。

试读

我们很多人的父母早年都过得很辛苦,理所当然的,为了要养大小孩,他们一定过得比原本更辛苦。 因为父母的辛苦和照顾,我们顺利地长大,结果我们长大之后,日子过得比父母好。理论上,这应该就是父母的期望,父母也一定会为我们的成就而高兴,可是除了高兴之外,恐怕难免有别的感觉。 当别人得到了好东西,而我们自己没有的时候,很难单纯地为对方感到高兴,这是我们体内动物的本能。

两个原始人,面对唯一的一块肉,如果对方得到那块肉,而自己饿肚子,哪有可能会为对方感到高兴。只有可能回到山洞里面痛切地反省,下一次如果再遇到同样状况,怎么做才能先把肉抢到手?那是你死我活的对决,谁有闲工夫去聊什么风度跟教养? 这种求生存的天性,使我们无可奈何地会嫉妒别人,会对别人的成功眼红。

父母除了是父母之外,当然也同时是人类,人类会有的天性,父母也都会有,例如嫉妒。父母看到孩子长大以后,生活更精彩,享受的各种设备都更先进,看到了比自己看过的更广阔得多的世界,而自己的人生大致已成定局,很难有新的火花。处于这个状况的父母,除了为孩子感到高兴之外,同时难免自伤身世。

情商高的父母,会把这份自伤身世,当作合理的感觉,适当地去体会(品尝各种滋味,本来就是活着的本质)。可是一定也有一些父母,会忍不把这份自伤身世传递给孩子。这样做的父母是希望孩子能一再地确认父母存在的价值,甚至最好能在发出去的每张名片上都大大地印着:“我虽然长大又成功,但我仍然需要我的爸爸妈妈。” 中文里强调这种需要的成语,出现的频率很高,远超过其他的语言,像是“不忘本”、“饮水思源”、“吃果子拜树头”,或者是意思相反,但出发点一样的,像是:“过河拆桥”、“忘恩负义”、“数典忘祖”、“翅膀硬了就想飞了”、“也不想想这一切都是谁给你的”等。  

我们的文化非常在乎给出去的东西,对方后来有没有报答。 如果是朋友同事,那都有分开的一天,人情有没有还干净之类的事也就只好不了了之,唯独父母是一辈子的,有的父母不但不会容许你过河拆桥,还希望你一辈子都把这座桥扛在背上。 幸好这件事情,可以疏导成为良性循环。越是见过世面的父母,越是生活精彩的父母,越不至于把生养孩子当成是自己人生的唯一成就,也就越不至于把孩子的报答,当作是曾经被需要的唯一证据。

相对的,有些人可能觉得自己人生唯一明确的成果,就是生下了也养大了孩子,这样的父母可能就会比较常用“没有我,哪来的你?”这样的句子,以及这样的心态。 面对这样的父母,不断的报答,似乎是唯一解决方案。如果父母要的是物质的报答,起码还比较具体,但如果父母要的是非物质的报答,那就会没完没了。物质上生活过得比父母好,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跟父母分享这些物质。可是,如果是精神上过得比父母幸福,而父母却觉得自己过得不幸,那么,孩子通常就会乱了阵脚。

举个例子。如果有一位母亲,为了让孩子的成长环境符合主流的标准,于是在明明应该离婚的情况下,依然勉强跟她痛恨的丈夫继续苦撑了十年,撑到孩子终于成年了,也就离婚了。但这位母亲在这个年纪离婚,要再次寻找伴侣的竞争力,当然也就比十年前差很多,如果一直都找不到伴侣,那这位母亲的生活里就只剩下了一个人,就是她的孩子。 当这个孩子有了自己的人际关系,有了自己的恋情,建立了自己的家庭,能够分给母亲的时间跟心力当然就大量减少。这种时候就会出现孩子过得越幸福,母亲越体会到自己不幸的情况,母亲感觉到自己被排除、被遗弃、被忘记。

处于这个状况下的孩子,罪恶感会很强烈,好像自己过得越幸福,越对不起爸爸妈妈。 请永远记得情商当中强调的原则:恰如其分。 父母可能一直没有机会认真面对情商的存在,没办法在自伤身世的同时,恰如其分地把这些感受当成生活本就会有的成分看待,这时孩子的罪恶感就要恰如其分,不能无边无际,不能一生一世,这就是我们说的合理范围。

在物质上想要报答父母的孩子,会在合理的范围内跟父母分享这些物质,这个所谓的合理范围,当然是根据孩子所拥有的能力,依照孩子的意愿,划分出一定的比例。因为物质很具体,无非就是金钱或者是生活要用到的设备,衡量起来比较容易。 在非物质上想要报答父母的孩子,也请用同样的态度,拿捏同样的原则,以你所拥有的幸福为基础,按照你的意愿,划分出一定的比例,跟父母分享你的幸福。

收入比父母好,财产超过了父母的孩子,会有恰当的罪恶感,他们不可能故意把财产全部都丢掉,把自己弄到跟父母一样穷。 孩子如果这样做,父母只会觉得这孩子是笨蛋,才不会倒过来称赞他。 而自己感觉比父母幸福的孩子,也应该怀抱一样的立场,尽量让自己的罪恶感维持在恰如其分的程度就好,而不是故意避免活得太爽、故意去陪着父母一起感觉不幸。 孩子如果真的这样做,父母只会感觉自己更不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