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马消费满RM80免邮费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 - 文轩书苑

【预购】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是枝裕和)

售价
RM70.40
优惠价
RM70.40
售价
RM88.00
已售罄,请联系客服【轩轩】~
Unit price
per 
节省20%
运费将在结账时计算,详情请查阅【商品配送与邮费细节

作者:[日] 是枝裕和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8年11月

ISBN:9787544294041

*此为预购书籍,到货时间为6-8个星期(约2个月)。
*若现货书籍与此书籍一同下单,则会等书籍到齐后才安排配送。
*下单前请查阅【注意事项】的栏目以及自行斟酌,若能够接受再进行购买。

书摘插画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是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得主是枝裕和,历时8年创作的首部自传性作品。是枝导演以动人的文字与68幅珍贵手稿及剧照,深度回顾30年创作生涯,讲述每一部经典作品背后的传奇故事,充满电影大师的哲思,更是一位导演从赊账拍片到斩获世界各大电影节奖项的励志旅程。

是枝裕和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想,成长是在无限接近绝望的感受中产生的,这大概才是人生的奇迹。可以说,是枝裕和打动世界的所有理由,都在这本书里!知名设计师设计精装典藏版,带给读者温暖阅读感受。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是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得主是枝裕和历时8年,写下的首部自传性随笔集。

 

内容简介

是枝裕和在书中回顾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讲述每一部经典作品背后的传奇故事、缘起与理念,记录各个创作时期对电影的探索与思考,以及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其中不仅汇集了电影大师的哲思与灵光,更讲述了一位导演脚踏实地,从赊账拍片到斩获世界各大电影节奖项的励志旅程。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在日本出版后,连续6次紧急加印,得到《朝日新闻》等各大媒体高度评价,更被盛赞道:哪怕再过100年,这本书也一定是创作者的圣经。世界如此精彩,日常就很美丽,生命本身就是奇迹。是枝裕和打动世界的所有理由,都在这本书里。


作者简介

是枝裕和,电影导演,生于1962年。1987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系。作品多具社会关怀,充满人文主义色彩。

1995年,首部电影《幻之光》迅速引起关注,在日本及海外获得众多奖项。
2004年,以真实事件改编电影《无人知晓》,14岁的柳乐优弥凭借此片成为戛纳影帝。
2013年,电影《如父如子》获第6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
2018年,电影《小偷家族》获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


目录

后记般的前言

章 用分镜图完成的处女作

1995—1998

第二章 青春期·挫折

1989—1991

第三章 执导与作假

1992—1995

第四章 非黑 非白

2001—2006

第五章 失去亲人,生活何以为继

2004—2009

第六章 世界各大电影节巡礼

第七章 来源于电视的电视论

2008—2010

第八章 电视剧能实现的事,以及它的局限

2010—2012

第九章 作为料理人

2011—2016

终章 献给今后立志拍电影的人

后记 连锁

是枝裕和年表

 

试读

我不喜欢谈论自己的作品,而且也不擅长,一直以来尽量避免这一点,但是受人邀请,一不小心就出版了这本书。当然,我并非要在此连篇累牍地抱怨,而是怀着感激的心情写下了这篇前言。

我为什么要避免谈论自己的作品呢?原因不一而足,其中最大的原因是,我深深地认识到自己开始有创作意识的时候,电视和电影值得大谈特谈的时代早已结束。

说起电视,我想起了工作二十七年的TV MAN UNION。二十世纪六十年代,TBS(东京广播电视台)这个舞台催生出众多电视栏目,公司创立初期的人员都是对此怀抱着美好的憧憬,才投身于电视创作。而我直到八十年代才进入电视行业,那时探究“电视为何物”、大胆制作各种电视类型的时代早已落下帷幕。

正因如此,当撰稿人堀女士、三岛社的三岛先生和星野女士出现在我面前,兴致勃勃地听我谈论电影的事情时,我反而心怀歉疚,产生了疑惑:像我这样的创作者讲述自己未曾经历过的历史和历史印迹,究竟有没有意义?

然而离开TV MAN UNION之后,我重新认识到,讲述对我的创作产生深刻影响的电视、自己的出处,以及对留下这些影响的人的爱,对目前的我来说或许是必要的。这是为了继续迈步向前。

关于电影,我仍然心怀迷茫和踌躇,这样的心情现在依然存在。我并不是纯粹的电影人,这一点即使别人不指出来,我也认识到了。

我讲述的电影语言,与以电影为母语的创作者所讲述的不同,是带着电视口音的方言。也就是说,在语法上是不规范的。对电视的养育之情,我心怀感激,也坦率地承认自己“电视人”的身份。与此同时,我对目前所处的环境感到了某种责任。若是被邀请谈论电视,我会积极发言,但对电影始终怀有一定的顾虑。

所以从一开始我就决定,在本书中,我不是作为电影导演,而是以电视导演的身份,通过自己拍摄的作品,从内部视角出发讲述与现今的电影创作以及电影节相关的事情。

我相信,这样的做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另外还有一点。二十年来我参加了形形色色的电影节,自己的认识也产生了很大变化。我意识到“历史并没有结束”,拥有百年历史的电影长河在我眼前悠悠展开。这条河流没有干涸,而且今后还会不断变换姿态,继续向前奔涌。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很多人说:“所有的电影都拍完了。”那么对于在那时候度过青春期的人来说,我现在拍的究竟是不是电影呢?我经常这样问自己。但是,我想克服这份“心虚”和血缘的牵绊,只管努力成为这条大河中的一滴。如果这本书能够将我感受到的敬畏和憧憬传达给读者,哪怕只有一点点,那它就不是没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