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法] 让-巴普蒂斯特德帕纳菲厄 Jean-Baptiste de Panafieu
摄影:[法] 帕特里克·格里斯Patrick Gries
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03月
ISBN:9787805018775
*此为预购书籍,到货时间为6-8个星期(约2个月)。
*若现货书籍与此书籍一同下单,则会等书籍到齐后才安排配送。
*下单前请查阅【注意事项】的栏目以及自行斟酌,若能够接受再进行购买。
《演化》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摄影艺术画册,本书由生物学专家编撰,严谨而平实的文字结合精美的图片,将脊椎动物演化历史娓娓道来。《演化》也非严格意义上的科普作品,摄影师藉由黑白摄影这种不朽的表达方式,为我们透视出一个纤毫毕现的世界,生命在黑暗的包裹中,化为光与影的杰作。从艺术史的层面,创作方式已先于创作内容表达了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演化》全书分为六篇,共有44章,从不同动物身体的结构对比入手,再依次讲述生物物种形成的机理、自然选择(包括性选择)的神奇力量、生物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和机理、环境对生物演化的塑造,以及演化与时间。从中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到许多现代脊椎动物的知识,而且还可以熟悉一些生物演化历*为重要的化石和事件。作者还恰如其分地讨论了自然选择和性选择的关系,并且批评了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对达尔文科学理论的滥用和曲解。
艺术与科学结合,既是对博物学传统的回溯,也是科学传播新的发展方向。《演化》作为一部在内容与形式上都追求卓越的作品,值得每一位身处自然世界中的人仔细阅读。骨骼,对于古生物学者,或许意味着一切。而演化理论,无疑展开了整个生命世界的神奇画卷。我们演化而来,我们在演化之中,我们将继续演化。从如此恢弘的时空格局观看我们自己,或许是《演化》的初衷……
作者简介
让-巴普蒂斯特·德·帕纳菲厄(Jean-Baptiste de Panafieu,1955— ),法国海洋生物学博士,教授,科学纪录片导演、编剧。著有《动物进化奇遇》《大自然奇遇记:城市的虫子》等多部科普书籍,并被译为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出版。
帕特里克·格里斯(Patrick Gries,1959— ),法国摄影师,出生于卢森堡,在比利时完成学业后,赴美国学习摄影。1992年起定居巴黎,从事当代艺术、设计,以及摄影方面的工作,并与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凯布朗利博物馆、梵克雅宝、路易威登等机构和品牌长期合作。2013年,曾在连州国际摄影节举办个展。
书摘 · 插画
[/info_1]
武装与装饰
雄性的獐武装着一对长而弯曲的刀片状尖牙,虽然长在了这种温驯的反刍动物①身上,但它们看起来更像是食肉动物的牙齿。麂② 头生一对尖角,外形仿佛短小的獠牙。公狍长有鹿角,却完全不长尖牙。大多数的反刍动物头顶上都带有装饰物—— 锥状的洞角③,分叉的鹿角,抑或獠牙状的尖角。在演化历程中,甚至出现过顶着九或十只角的物种。巨大的大角鹿(Megaloceros giganteus)拥有宽至4米,重达45千克④的巨型鹿角。雄性的鹿科成员,比如雄鹿和雄驼鹿,它们的鹿角是作为完整骨骼的一部分。这些鹿角并非由表皮角质形成,而是骨骼。鹿角在每年的冬末脱落,并再次长出,表面包被着一层“鹿茸”,这是一层薄薄的湿润皮肤,正是骨组织的来源。这些动物因此可以让鹿角年复一年地再生,同时越发粗大且分支増多。而牛科动物的洞角是一种终生不变的结构,由骨质角心与覆盖其上的角质鞘组成。此外还有其他种类的饰物,比如长颈鹿角,骨质的枝上包裹着皮肤,固定不替换。北美的叉角羚长着分叉的洞角,上面的角质鞘会每年脱落,但骨质角心却不是。
一只公鹿既没有尖角,又长时间与其他雄性隔离,由此可见,鹿角在防御方面的作用微乎其微,尽管有可能在偶然情况下被用来抵御捕食者。在防卫方面,鹿科动物更倾向于使用蹄子,有时甚至也会用牙。而在牛科动物中,无论公母都长角,它们时常以此来反击捕食者。有的羚羊长有长锥状的角,例如剑羚,据说它们的角甚至能杀死寻衅者。然而,这般防御功能还是不能充分解释鹿角和洞角存在的意义,因为例如马等其他有蹄类,并没有这样的饰物来司防御之责。
当秋季到来,雄鹿们将投入求偶竞争,此时鹿角就显得格外必要。两只雄性之间的比试以吼叫声拉开帷幕,然后它们会并肩而行。只要其中任一方停下脚步,两头雄鹿就会用鹿角相互锤击,然后纠缠在一起,并竭力扭动头部,试图让对手失去平衡。这样的争斗常常使它们负伤,引发不容忽视的死亡率。只有决斗中的胜者,才能够与鹿群中的雌性交配(虽然在偶然情况下,也有处于弱势的公鹿能趁机和母鹿交配)。由此可见,这种动物的体型与力量,以及那对鹿角,在是否能留下后代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麂和獐的尖牙,也具备这仅有的用途:在雄性之间的残酷争斗中充当武器。例如麝牛这样的牛科动物,主要将它们巨大的牛角用作冲撞时的减震器。
近四十年来,动物行为学家们在苏格兰的拉姆岛(Isle of Rum)上,对一个鹿群进行了追踪研究。他们测量了这些动物个体的体征,同时估算了它们的繁殖能力和这些特征的可遗传性。他们得以证实,那些体格最魁梧,拥有最壮硕鹿角的个体,能产下相对更多的后代,它们的特征也遗传给了其后代们。打斗中的胜利,也能很好地暗示着它们在其他方面的实力,比如对食物的获取和对疾病的抵御。雄性的鹿角每年都会脱落,在产生大量新骨骼来再造鹿角的时候,会消耗不少的能量。所以,硕大的鹿角昭示着这只雄性非常善于获取食物,同时也说明它很可能没有感染寄生虫,体格健壮。鹿角的生长受到多种激素的影响,比如睾酮,一种主要影响精子发育的雄性激素。畸形的鹿角往往是睾酮不足的表现,进而说明精子质量的低下。高的睾酮水平对于繁殖至关重要,但也带来副作用,会使得对传染病防御能力有所减弱。面对这样的矛盾,有一个对雄性质量更好的检验标准:即便鹿角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但打斗中的赢家毕竟是身体健康而且精力充沛—— 这样的雄鹿应该还具有其他受到青睐的特征,能够抵消由高水平睾酮带来的消极影响。所以,巨大的鹿角反映了雄性较高的综合体质,而不仅仅单纯的体力。生物学家们把鹿角称为“可靠的”标志,也就是说,这一标志能真实无误的证明,它们能产下天生健康的小鹿。
头顶粗大鹿角的雄鹿,是一种特定选择方式的产物:性选择。这些在繁殖方面举足轻重的装饰物,受到两组基因的影响:先是受雄性一方的基因影响,决定着鹿角的出现和性质;然后是雌性一方的基因,使它们被这些饰物所吸引。性选择机制影响着雌雄双方,但作用方式不同。起初,装饰物也许受到与繁殖无关的其他原因的选择,但随着时间推移,其特征被性选择所放大。这存在着滚雪球效应,随着雄性不断地发展出更夺目的装饰物,雌性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偏好。可是如此的演化,会导致身体组分的过分变大而成为雄性的负担。平衡点在于,当收益无法抵消不利时,“生死攸关”的自然选择就会发挥作用,从而限制那些确实过于夸张的特性。
鹿角带来的弊端,还体现在另一个方面:长得越大,就会有越多的捕食者垂涎。对于拥有华丽鹿角的动物种群,这样的自然选择限制,会伴随着该群体体质的下降,除非存在一种敬畏这些物种的捕猎策略,既遵从演化法则,又不与性选择背道而驰。
译注
① 进食后将半消化的食物返回口中再次咀嚼的行为称为“反刍”。有反刍行为的动物即“反刍动物”,包括鹿类、长颈鹿、牛羊等,它们有独特的胃部结构,以处理难以消化的植物纤维。
②原文此处泛指麂子,但仅有雄性的麂子头上会长有一对尖锐的短角,雌性则无。
③ 原文为“horn”,多指“洞角”,见于牛科动物。“horn”也可以指犀牛角,无骨质角心,完全由表皮角质形成。
④原文描述为“宽至4码,重达百磅”,此处换算为我国读者熟悉的单位制。
……
[/info_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