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马消费满RM80免邮费

【预购】剛剛好的管教:放心與放手,讓孩子長出自信和力量

【预购】剛剛好的管教:放心與放手,讓孩子長出自信和力量

售价
RM45.00
优惠价
RM45.00
售价
RM50.00
已售罄,请联系客服【轩轩】~
Unit price
per 
节省10%
运费将在结账时计算,详情请查阅【商品配送与邮费细节

作者:尚瑞君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时间:2021年07月

ISBN:9789571390987

*此为预购书籍,到货时间为6-8个星期(约2个月)。
*若现货书籍与此书籍一同下单,则会等书籍到齐后才安排配送。
*下单前请查阅【注意事项】的栏目以及自行斟酌,若能够接受再进行购买。

内容简介

把父母的控制力,變成孩子的自制力,
給他們長成自己的勇氣與機會。

  「我能從字裡行間感受到瑞君有個強韌而從容的豐足內在,不論孩子處在哪個階段,她都能在『出手』與『放手』之間游刃有餘、恰如其分,正如這本書的書名:剛剛好的管教。」--親子作家 彭菊仙


  「教養」對親子而言都是種學習。孩子學著對自己的行為與生命負責,大人也學著尊重孩子是獨立的生命。


  我們都不是完美的父母,也不可能教養出完美的孩子。每一對親子在相處中都會犯錯,甚至可能傷害彼此,但這些都是磨合的過程與教養手段的必要調整。


  臉書超人氣親子作家尚瑞君,集結十幾年的母職與九年多的代課經驗,將教養與教育的想法、心法、方法與作法,化成平凡如所有親子日常、卻充滿母性慈愛的文字。


  書中收錄父母最關心的親子問題與教養理念,包括:如何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達到真正的獨立、別把「家庭作業」當成「家長作業」、試著蹲下來能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還有告訴所有的母親,當媽媽是陪伴孩子,也是陪自己的內在小孩長大。


  管教如果過頭,會變成操控或是壓迫;如果不足,會形成溺愛或是放縱。剛剛好的管教,不是由前面控制的行為,而是在背後支持的力量。別讓你的不安與焦慮,弱化了孩子的能力與發展,讓他們只帶著你的愛,勇敢走自己的路。


  - 放心與放手的教養法則 -
  .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想辦法就會有辦法。
  當孩子遇到複雜的任務,可以教他們拆解成小步驟。很多恐懼與擔憂,只要把它變成行動的力量,開始做,就不會覺得那麼困難或害怕。


  .當受挫的孩子說他難過的想跳樓……
  面對挫折與失敗,孩子也許想逃避或放棄,這時需要父母的鼓勵與陪伴,協助孩子認識自己面對挫敗的情緒反應,才能在逆境中生出突破困境的勇氣與復原力。


  .我無法改變教育制度,但希望你能這樣生活。
  親愛的孩子,生活不盡然都是美好,生命更是充斥著不美好,但我們要努力做到,問心無愧,了無遺憾,我們不用追求完美的人生,但要努力地完成,每件該做好的事。


  .習慣被拒絕的孩子,長大也會否定自己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走上錯路、遠路、冤枉路,但這些判斷與決策的機會,是必要的練習與經驗。如果他們都在父母的「不要」中,失去了做決定的練習機會,日後可能就會用「任性的賭」來做選擇。


名人推薦(按筆畫順序排列)

  王意中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

  李貞慧 親職作家暨繪本閱讀推廣人

  林中斌 前中山大學政治所教授兼所長

  林仁煥 新竹縣中正國小校長、

  林翔宇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遺傳學科主任

  王信賢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

  曾明騰 SUPER教師全國首獎

  彭菊仙 親子作家

  楚雲 知名廣播節目主持人

  劉坤億 桃園捷運公司董事長


溫馨推薦

  生養小孩,從來不是父母造就了孩子,而是孩子造就了父母。我們在養兒育女的路上,歷練、學習與修行,是子女帶領我們更認識自己。如果能從中得到一些覺察與醒悟,我們當有機會成為一個更完整、更有力的存在。--親職作家暨閱讀推廣人 李貞慧


  書中每一個章節就如同一個又一個的觀念與行動App,讓我們在教養的路途上,能隨時進行下載與更新,同時透過不時地修正、演練,而逐漸形成獨一無二,最符合自己的親子管教模式。--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


  本書深入淺出地剖析與探討父母對孩子的深遠影響,不僅是孩子人生的方法論,也是現在父母學習如何妥善經營親子關係與開發孩子天賦的父母方法論。--前中山大學政治所教授兼所長 林中斌


  孩子會從你的眼神態度,感受父母對他的種種情緒意念,進而形塑出自我;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孩子也讓成人後的父母有機會再次成長,成為更好的人。--桃園捷運公司董事長 劉坤億

作者简介

尚瑞君

  喜歡文字,也喜歡孩子;喜歡當孩子,也喜歡當女人;享受生活,也享受成為母親。

  因為母親這個身分與角色,徹底感受到女人的柔與韌、苦與樂、彈性與限制。

  中興大學(現為台北大學)法學士、中山大學政治所碩士。


  為了陪伴孩子成長,曾經讓職涯停頓,現在分享陪孩子長大的歷程與省思,卻開啟了寫書、演講等不同的職涯人生。


  專欄文章常常獲得師長、家長和讀者的認同與分享,更致力於推動愛的連結與傳遞,要讓真誠、善良與美好,在世間閃亮與迴旋。


  著有《優雅教養:傾聽、陪伴、愛,教你解讀孩子的心》

  臉書粉絲專頁:《尚瑞君之愛傾聽解讀心》

目录

推薦序 孩子學會長大,父母學習成熟 彭菊仙
推薦序 教養剛剛好,親子少煩惱 王意中
推薦序 當個還不賴的父母 李貞慧
推薦序 你如何對待孩子,他就會變成什麼樣的大人 林中斌
推薦序 教養的自我覺察 劉坤億
推薦語
作者序 孩子的樣子,就是父母的鏡子

第一章 分數很重要,但還有比成績更重要的事
想辦法就會有辦法,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拖拖拉拉,忘東忘西,時間管理要從小教起
誰規定男生就不能穿粉紅色?性別標籤的迷思與反思
孩子能自己解決問題,才是真正的獨立
讓孩子知道,金錢在人生中扮演的角色
進小學前,先教孩子學會保護自己
家有國中生的父母因應之道
幫孩子請假出遊,我投反對票
高中才能擁有手機的3C教養觀

第二章 考不好的孩子,最需要父母支持
別把「家庭作業」當成「家長作業」
孩子考不好,其實比你更難受
國小生學習的熱情與能力,比斤斤計較分數更重要
當受挫的孩子說他難過地想跳樓……
「分數不重要」不是孩子的免死金牌,孩子的成績也不是父母的教養業績
孩子,我無法改變教育制度,但希望你能這樣生活

第三章 剛剛好的愛與管教
習慣被拒絕的孩子,長大也會否定自己
孩子的頂嘴,是成長的開始
蹲下來,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
大人的無心之言,可能成為孩子一輩子的陰影
教養,是在背後支持的力量,不是由前面控制的行為
放手,孩子才會長出力量
讓孩子的思念有所寄託,能化解上幼兒園的分離焦慮
對話式教養¾¾親子有效溝通的五大祕訣
教養是造橋舖路的心靈工程
溫和而堅定地守住教養界線

第四章 媽媽真的很厲害,但她沒有超能力
好好陪伴孩子,也陪自己的內在小孩長大
媽媽的不耐煩,是向家人求救的訊號
如果命中注定,又何須算命?
婚姻,是夫妻互相完整彼此
生活要認真經營,但不要過度努力
幸福是一種對等的相處

結語 教養,是親子圓滿相愛時的修行

试读

孩子,我無法改變教育制度,但希望你能這樣生活

跟孩子聊天,最能貼近孩子的內心。

有天晚上,剛念八年級的祐亨跟我說:「跟我們教室隔著走道的對面,有兩個九年級的班級。每次看見他們下課,就覺得他們好可憐!因為考試太多,每個人都考得面無表情了,真的有必要這樣考試嗎?」

青春真的有必要浪費在這樣反覆的考試上嗎?這是多少學子的吶喊!

沉默了片刻,我回答:「因為現在你們面對的教育制度,還是得透過考試的成績來做篩選。」

他說:「我看簡媜的《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還蠻羨慕美國的教育制度。」

我說:「對啊!他們比較鼓勵孩子,會挑孩子的優點強化。不像我們的教育,比較習慣挑孩子的缺點批評。只是每一種教育制度,都有各自的優缺點。」

他有點感慨地說:「不知道等我到九年級的時候,會不會也變成像他們那樣面無表情。」

祐亨是個成熟、善思考、也懂事的孩子。但是當他憂心自己將來也會成為無感的考試機器時,我的心情突然很重、很沉,也很想吶喊,是什麼讓青春正盛的孩子變得不會笑、變得面無表情,變得讓看見這種情況的學弟妹們,不敢期待自己長成他們應該有著神采飛揚的模樣?

沉思了一個晚上,親愛的孩子,媽媽想跟你說:我們目前都沒有辦法改變你現在所面對的升學考核,但我們可以給自己一些精神上的食糧,讓自己更有勇氣與能量,去面對該來的一切。

一、人生只是經歷,終將都會過去。

快樂、痛苦、成功、失敗,是我們常常要面對的,這些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所有的事件都會過去,過不去的往往是自己的情緒,你要學著讓它過去與放下,不要讓自己被情緒干擾太久。

高中時我的國文老師就說:「聯考很苦,但一咬牙,就過去了!」在苦澀中偶爾想想開心的事,會好過一些。

二、慎重面對每個選擇的機會。

考試與升學,交友與就業,這些都是選擇。每一個機會,都有一種可能,你要慎重面對每一次可以選擇的機會。

在機會來臨前,要先培植自己的能力和實力。多讀書、多運動,把身體和心靈都養得強壯與強韌,在選擇與放棄時,盡量讓自己做出明智的取捨。

三、樂於接受挑戰。

在成長的路上,要珍惜每個豐富自己的可能,多嘗試與多接受挑戰。人生沒有回頭路,時光不可逆,寧願現在揮汗努力,也不要日後流淚後悔。

四、交幾個談得來的好朋友。

要珍惜談得來、心意相通的朋友。朋友也許不會一輩子在一起,但要讓彼此在可以相處的日子裡,都留下溫暖而真誠的回憶。

五、常常問問自己究竟追尋什麼。

考試很多?煩惱很多?青春痘很多?這些都是生活的表象,要常常問問自己的內心,到底在追尋什麼,想要靠什麼餵養自己的生活和夢想。當你的動機夠強,宇宙都會釋放出幫助你的能量。

六、不要計較成敗得失,但要全力以赴。

青春最美好的,是有犯錯的時間和修補的機會。不要害怕犯錯與害怕失敗,也不要太計較得失,但一定要全力以赴。

七、家庭是你永遠的港灣。

家庭是你最溫暖的依靠。現在是父母給你的家,以後當你有自己的家庭,也要讓家庭有溫暖的愛在裡面流動,讓自己和家人的心靈,都有可以放心停泊的港灣。

八、照顧好自己。

家人、朋友,都不會永遠陪在你的身邊。我們不可能、也不可以總是依附著別人來過日子,只有你自己,可以對自己做到不離不棄。

永遠都不要背棄自己的初心,要保持善良與真誠。想讓生活更美好,就多對自己微微笑,告訴自己:「我可以的、我做得到。

九、讓未來的你,感謝現在努力的自己。

時光不可逆。不要讓自己在過往的回顧中,留下太多的後悔和遺憾,要謹言慎行,善待每一場相遇。做了,就不要後悔,也不要做會讓自己後悔的事。

要讓以後的自己,感謝現在這麼努力的你,不要成為自己也不喜歡的人。

十、相信自己,無愧青春。

世界很大,天下事也無奇不有,你可以帶著好奇和疑惑,去叩問世界。

要積極熱情地參與生活,但也要保持冷靜的思考與觀察,不要被似是而非的言論所混淆,要有判斷的智慧與理性,不要做盲從的跟隨者,要有自己的主見和想法。

親愛的孩子,生活不盡然都是美好,生命更是充斥著不美好,但我們要努力做到問心無愧,了無遺憾,我們無須追求完美的人生,但要努力完成每件該做好的事。

蹲下來,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

因為我個子高,在孩子們小時侯,就習慣蹲下來跟他們對話。起初,對於這樣的溝通方式也不覺得特別,直到孩子們在打擊樂的課堂分享上,才讓我確切感受到大人蹲下來的意義與震撼。

孩子們在三、四歲時開始學習打擊樂。在幼兒班第一次學完一期十一堂課時,有一個班級的學習成果發表,邀請小小學圓的家長前來參觀。四、五歲的孩子們,兩兩成雙,用他們的小手,手牽手搭成一個小山洞。家長們要紛紛蹲下來,才能走過那個小巧又可愛的小手山洞。

表演結束,老師詢問大家有沒有什麼感覺要分享,我舉手說:「剛才走過孩子們用小手搭建的小山洞,讓我覺得很震撼。原來,從孩子們的高度所看到的世界是那種感覺。」

老師很高興地回應說:「沒錯!讓孩子們用小手搭小山洞,就是要讓家長蹲下來,用他們的高度看世界。孩子剛學打擊樂,也難免會犯錯或敲不好、難免會偷懶不想練習,所以大人要多一些鼓勵、耐心與陪伴。」

在孩子一切都尚學習的世界裡,他的能力與高度跟大人都還有著很遙遠的距離。即便他踮腳,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看到的,也不是他能力所及或能理解的,大人要耐著性子等待。成長,永遠不會是在一夕之間發生突飛猛進的夢幻時刻。

孩子們學習打擊樂時第一次的成果呈獻,我已經不記得他們表演什麼,但我一直忘不了走過那個孩子們以小手搭建的山洞時,用他們的高度所看到的視野。

要用孩子們的高度看世界;用孩子們的能力看表現。

剛出生的嬰兒,只會吸奶、排洩和睡覺,他的世界除了聲響之外,幾乎是平面的,所以要常常跟嬰兒說話,這時他的視力還很差,但是聽覺是在胎兒時期就已發育完成。父母要試著把孩子的心情轉化成言語,對著孩子說話,這樣,孩子慢慢就會學著如何將自己的心情用言語表達出來。當孩子可以用語言好好的表達自己,就可以跟家人進行雙向的溝通。

在幼兒時期,除了保持跟孩子進行大量的說話,還要開始引導孩子說話。此外,千萬不要輕易就打斷孩子的話,也不要隨便就接孩子的話說,要讓孩子把想說的話說完,他才可以累積表達自己的經驗。

如果當孩子說完他要說的話而你聽不懂時,可以問他,讓他再說說看,或是就你瞭解的部分述一次,然後問他的意思是不是這樣。藉由一邊幫他釐清想法,一邊再核對他想進行的分享和看法,讓孩子知道,大人尊重他,可以安心並清楚地說出自己的意見和想法。

我對於兩個兒子,也一直都是用這種先尊重他們把話說完,再進行核對和分析的方式,跟他們進行對話。因為他們常常跟大人對話,所以口條和思路都很清楚分明,也比較不會害怕跟老師或是其他大人說話。

偶爾,孩子們跟我分享他們的看法時,我也會用自己的經驗值去分析,果斷地就說不可能。這時,弟弟會提醒我說:「媽媽,我剛才是說『如果』......」

剎時,我恍然大悟。是啊!這世上就因爲有這麼多的假設與如果,人類的能力與才智才會一直突破極限,締造佳績。我怎麼可以這麼不禮貌地就用自己有限的經驗與知識,去阻礙孩子剛冒出來的「如果」嫩芽?於是,我馬上跟弟弟道歉,謝謝他適時糾正我的傲慢與偏見。

類似的狀況,如果發生在哥哥身上時,他可是會以理性又冷靜的口吻說:「媽媽,這世上沒有不可能的事,我現在只是在跟妳分享與分析喔!」

果然,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的想法和表達能力,也自成特色。父母要懂得覺醒與放手,孩子才可以表現出真實的自我,在家庭的規矩與學校和社會的規範之下,透過他律漸漸內化成自律。

每個階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成長需求與陪伴方式,盡量把自己的心態,調整成與他們年紀相仿的心境,其實也挺有趣又好玩。有時,還要故意裝傻,比孩子們還幼稚、還耍賴,讓他們反過來照顧這個「媽媽小孩」,因爲,媽媽累了,偶爾也想當個孩子,讓人疼惜、讓人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