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翁诗钻
出版社:翁诗钻
出版时间:2025年01月
ISBN:9789671801246
预购优惠:2025年1月10日至2025年1月12日
- 西马免邮;东马邮费折扣 RM7
- 农历新年后开始安排发货
- 请单独下单勿与其他书籍一同下单
*若现货书籍与此书籍一同下单,则会等书籍到齐后才安排配送。
*下单前请查阅【注意事项】的栏目以及自行斟酌,若能够接受再进行购买。
内容简介
在生老病死的生命周期里,我们无可避免地要走上医疗之路—有时为了自己,有时为了他人。每个人的医疗之路有不同的背景脉络和挑战,共同的是错综复杂的医疗之路,往往把人带入医疗迷宫。
本书收录了 22个作者分享23个患者与陪诊者的医疗故事、医者解析医疗迷宫的由来和去处、医者和患者分享实用的医疗与保健资讯。附录的8篇关于医疗体系、疾病、身心健康、生物学的文章则让读者更全面地反思人与医疗和健康的关系。编者也整理了注脚、英中词汇对照表和索引,方便读者理解和检索相关词汇。
如果本书可以让读者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开始认识医疗迷宫,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医疗之路看得更清楚,作者们心愿足矣。
编者简介
翁诗钻
出生和长大于南中国海边的瓜拉登嘉楼,20岁离开家乡到马来亚大学读医。
1996年毕业后,曾任职于槟城乔治市、吉打锡县、吉打亚罗士打、砂拉越古晋、吉隆坡、德国维尔茨堡、柔佛新山。
2008年,在雪兰莪安邦医院落地生根迄今,在公立医疗机构主治临床血液疾病,专注于血液癌症和骨髓移植。
将近30年的临床医生生涯,不断和死神拔河,看尽生离死别,寄托于阅读和思考来沉淀,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明白生命的意义。
著有:
《医学四讲:医疗与人的那些事》(2020年)
《瘟疫蔓延时:新冠病毒大时代的集体记忆》(2022年)
22个作者名字:
谢爱萍 (Chia Oai Peng)
周添健 (Chiew Thiam Kian)
庄国雄 (Chong Kok Siong)
庄祐福 (Simon Chong)
符钰凌 (Foo Ee Lin)
江美霞 (Kiang Bee Har)
郭丽云 (Koay Lay Hoon)
李秀錦 (Lee Siew Gim)
廖国强 (Liau Kok Keon)
刘俐利 (Liew Lily)
林雋匡 (Lim Chung Keng)
林猷荃 (Lim Yew Chien)
黃君慧 (Ng Kwan Wei)
欧阳菲凌 (Ow Yong Hooi Ling)
翁诗钻 (Ong Tee Chuan)
王荣良 (Ong Weng Leong)
潘强华 (Puah Chang Hua)
陈玉莲 (Tan Giek Lian)
陈梅芳 (Tan Mei Fang)
涂仲仪 (Thor Teong Gee)
韦佩仪 (Wai Puey Yee)
王珮珮 (Wang Pei Pei)
目录
试读
序
苏珊 •桑塔格 在《疾病的隐喻》一书的引言说:每个来到这世界的人都握有双重公民身份—既是健康王国的公民,也是疾病王国的公民。尽管我们都希望仅使用健康王国的护照,迟早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疾病王国的公民。
陈晓蕾著作的《香港好走 有选择?》,第一篇〈看病地图〉的引言写道:被诊断患病时的感觉,就像被人重击了一拳。同时她还说:人人都会生病,却没学过如何当一个病人,尤其是面对大病时,在迷宫似的医院、框框层层的现代医疗系统、药物副作用与应付日常之间跌撞,焦虑无助。
生老病死,任谁都逃不过。只要有生,必会有死。每一个人的分别只是有没有运气不早天而得以活到老,以及有没有运气把疾病推到最迟才出现。
但什么样和何时的老才算是老?同样的,什么样和何时的病才算是病?
专家不断告诉我们,现代人类越来越长寿,同时媒体也不停告诉我们,医学进步让人类越来越有能力歼灭疾病。更乐观的预言也不断涌现,说人类将不只是长寿,科学也能够使我们逆转生物年龄重获健康,更得以通过高超的科技预防疾病。
我们接收这些资讯时,或许并无法体验其乐观,因为大多数人步入中年时,需要面对的现实是:本身健康大不如前,上一代不断被疾病侵袭,下一代又好像过早陷入新陈代谢、心理或行为的问题。在不同的医疗机构兜兜转转地来回跑动,变成无奈的日常。
就是在所谓拼事业的年龄,我们开始通过自己或家属亲人接触医疗体系,也在同学会上不断听见医疗词汇。老朋友们的话题从 19 岁时的理想,迅速来到39 岁时为胆固醇担忧。
此时,我们才开始体会桑塔格的双重公民隐喻,因我们的一只脚已经踩过另一个国度的边界;我们也开始迷失在陈晓蕾所说的迷宫,因为在医疗机构跑动成为责无旁贷的全职或副业。
桑塔格书里说癌症,陈晓蕾书里说不治之症,都是人生在存活和死亡边界摇摆的疾病。然而,在医疗迷宫里彷徨迷惘,不只是重症如此,即使是小病,求医过程也往往让人焦头烂额,心力憔悴。
事实上,每个人都会生病,我们没有权利选择不被强行赋予疾病国度的公民身份。生、老、病、死,是生命的铁律,无论有钱没钱,无论身份地位高低,无论男女,也无论活在发达或发展中国家,疾病完全不理会这些人类苦苦坚持的身份,想要来的时候就会到来。虽然迟早注定成为病人,我们也没有机会彩排多次之后,才正式开始医疗迷宫之旅。
由于可动用的资源不同、教育程度不同、对生命的看法不同、所在国度的制度及政策也不同,每个人在医疗迷宫的问题也不尽相同。相同的是,无论是谁或活在哪种医疗制度里,极少人得以在医疗路上轻松和顺利上路、过关及安全抵达目的地。每个人的医疗路都有不同的背景脉络,各种各样的挑战不断涌现。对于正在医疗迷宫里闯关的人,一个又一个的抉择等于一次又一次的为难,更别说治疗过程所经历的身心苦楚。
这一本书就是由此而生。21个人说23个看来有点一样,但其实脉络完全不同的故事。书里的个案不一定反映每个人的窘境,作者们的前车之鉴也不一定完全符合每个人的需求,但依然可以让读者窥探医疗迷宫的一些现实,让读者有心理准备,而非毫无概念地在医疗迷宫里一味勇往直前乱闯。
或许很多人已有和医疗体系打交道的经验,但一个人和医疗体系接触并非一生只此一次的事件。随着年龄增长,健康照护在生命的比例更是吃重,要在医疗迷宫里摸索前行的路也越来越复杂。之前有效的路径,极大可能在如今和未来已不再有用。如果本书作者们的经历能让读者警惕,或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开始思考和认识医疗迷宫,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医疗之路看得更清楚,那么作者们心愿足矣。
翻阅这本书,你可以从第一个部分的故事随意挑选一篇来看;也可以先看第二部分的讨论,了解医疗迷宫的由来和去处;或者阅读第三部分的医者与病者的叮嘱。我们希望如实的生命故事、实用的分享,能够让你在医疗迷宫里走得更顺遂。我们也为这本书整理了8篇附录,作为关于医疗体系、疾病、身心健康、生物学的延伸阅读。我们还为书中的医疗术语和概念做注脚,希望能够协助大家更了解与医疗体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本书也备有索引和英中词汇对照表,方便读者从术语和概念快速找到相关的内容。
著名医学人文作家许尔文•努兰6医生在他于 1993年出版的畅销作品《死亡的脸》,里说,医生不比诗人和哲学家更加了解死亡为何物。在他的时代,医学里没有死亡的艺术,只有拯救性命的艺术。16年后,努兰再次为这本书提笔写序,点出“抢救”文化在医院里依旧大行其道。他再度呼吁医者放慢速度,思考对病患有益的事,而不只是勇往直前将临床医学变成取胜的血腥行为。
通过此书,我们除了希望医学界能够思考医疗的初衷和意义,也希望公众除了规划本身当下和未来的医疗需求,也能够深思与讨论医疗的本质和目标到底为何。这是这本书的一个小小目标。所谓聚沙成塔,当每一个人都扮演本身的小角色,医疗就会对每个人更好。
翁诗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