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马消费满RM80免邮费

【预购】我香港,我街道

【预购】我香港,我街道

售价
RM67.50
优惠价
RM67.50
售价
RM75.00
已售罄,请联系客服【轩轩】~
Unit price
per 
节省10%
运费将在结账时计算,详情请查阅【商品配送与邮费细节

编者:香港文學館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时间:2020年02月

ISBN:9789863597599

*此为预购书籍,到货时间为6-8个星期(约2个月)。
*若现货书籍与此书籍一同下单,则会等书籍到齐后才安排配送。
*下单前请查阅【注意事项】的栏目以及自行斟酌,若能够接受再进行购买。

内容简介

54位跨世代香港作家共同書寫香港街道
以文學留住記憶中的香港
用文字守住自己的街道

  胡晴舫、張曼娟專文推薦

  本書源自香港文學館歷時三年的「我街道,我知道,我書寫」計劃,收錄五十四位香港作家書寫香港街道的文章,內容依地區劃分為港島、九龍、新界三章,文類涵蓋小說、散文、詩,不僅寫街道故事,更寫香港的歷史、集體記憶與常民生活,建構出一個風貌繁複的香港,讓讀者得以深入認識這座城市的表象與內裡。

  作家跨世代、作品跨文類,能讀到台灣讀者熟悉的作家西西以細緻工筆描繪居住多年的土瓜灣道,作家韓麗珠寫童年記憶而勾勒出昔日香港社區樣貌,也可讀到作家鄧小樺、鍾耀華描寫反送中運動的香港街道催淚彈布袋彈胡椒槍齊發的實況與感受。

  本書作者(依文章順序排列):顏純鈎、崑南、劉偉成、關天林、黃怡、蔡炎培、方太初、鍾國強、呂永佳、伍淑賢、何秀萍、曹疏影、黃燦然、蘇苑姍、王良和、梁璇筠、陳滅、陳慧、黃裕邦、鄧小宇、韓麗珠、謝傲霜、西西、唐睿、鄭政恆、陳麗娟、池荒懸、胡燕青、余婉蘭、鄧小樺、查映嵐、葉輝、王樂儀、梁莉姿、陳苑珊、陳曦靜、李維怡、廖偉棠、袁兆昌、馬國明、劉綺華、麥樹堅、鄧阿藍、可洛、洪曉嫻、陳德錦、淮遠、王証恒、周漢輝、張婉雯、樊善標、盧勁池、鍾耀華、李智良。

  本書作者年齡由八十多歲至二十多歲,風格各異,有現代主義者如崑南,平白天然如西西,傳統古雅文風如陳德錦,概念跳脫如黃裕邦,考究如劉偉成,奇詭如廖偉棠,多變如關天林,九十後青年作者如王証恒、王樂儀、梁莉姿特別能呈現出他們的生存狀態;部分人如葉輝、鍾國強、胡燕青等早有累積大量地方書寫的經驗,也有池荒懸、李智良等以抽象、「非地方」的概念性先鋒作品。能讀到鄧小宇、何秀萍、韓麗珠、袁兆昌等著名作者不常提起的昔日記憶;也可以在伍淑賢、張婉雯、可洛、劉綺華等的小說中,進入香港平民紛繁的生活甘苦。

各界推薦

  言叔夏、胡晴舫、崔舜華、馬家輝、張曼娟、董啟章、蔡珠兒、楊佳嫻
  台港作家共同推薦

  香港人有多愛香港?過去幾個月來發生的事,已經說明一切。《我香港,我街道》這本書,會讓你也愛上香港,愛她的歷史,她的氣味,她的榮光。——張曼娟

  當夜空籠罩我城,皎潔月光沿著彌敦道漫流,流入維多利亞港灣,粼粼照耀海水,每個在天星小輪回望我城的人都不免有個錯覺,是的,香港屬於我。此刻當下,將進入永恆。——胡晴舫

  這是一部在城市的高原景觀中長出根莖的精神地圖史。以過去的記憶作為路標,以此時此刻的街衢作為戰壕。讀這本書,有時我會依沿著街巷斜坡的傾斜角度,彈珠一樣地被滑進一個隱密的密室,觀看一個全景幻燈的香港。——言叔夏

  打從讀第一個字開始我就想香港了。往日走過的街闀書店茶餐廳寫字樓,跑馬燈一樣在腦海裡冒泡泡。我想著旺角中國冰室的凍鴛鴦和黑白磁磚地,想著凌晨深水埗蒸氣騰騰的粥麵攤,想灣仔山坡路上的藍屋美味燒臘滑膩粥品,想北角地鐵出來整排壓進眼眶的唐樓,想著中環半山手扶梯上的王菲,雙舟橫擺的蕩蕩漾漾南生圍。想得欲淚欲笑,思念成灰。《我香港,我街道》藉著虛構的(小說)、紀實的(散文與地誌)、隱喻的(詩)各種路徑,重新抵達一個意識豐滿血肉飽滿的香港,一個擁抱無數故事空間與生活碎角的香港。那是一座任憑怪手暴警催淚瓦斯橡膠子彈也無法須臾摧毀動搖的金剛不壞之城,只要我們還擁有記憶,只要我們維持住呼吸,此城便永在而無敵。——崔舜華

編者简介  

香港文學館

  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由一群香港作家、學者、文化人、藝術家、媒體人組成,自 2014 年香港文學生活館開設以來,每年舉辦不同活動、課程及展覽等,並與多個機構合作企劃,為社會提供文學相關的服務。香港文學館是一個正努力茁壯成長的文學藝團,立足文學本位,同時謀求拓展文學的邊界,現時擁有全職員工十多人;自家所創文學節慶「第一屆香港文學季:書在人在」及「我街道,我知道,我書寫——社區書寫計劃」分別獲得 2015 及2018年藝術發展獎之藝術推廣獎。近期籌辦之活動及計劃包括:賽馬會「過去識」本土文學普及教育計劃、「虛詞.無形」文學發表媒體平台、《方圓》文學及文化季刊、「我街道,我知道,我書寫——社區書寫計劃」及西九自由約等。

目录

推薦序 我的香港門牌/張曼娟
推薦序 如果香港不屬於任何人——#myhongkong/胡晴舫
編者序 我街道,我香港/鄧小樺

Ⅰ港島
桃花依舊笑春風──莊士敦道生活點滴/顏純鈎
思念縱橫 景物滄桑——憶皇后大道西/崑南
原來我們還在玩「天下太平」/劉偉成
維多利亞的囚徒/關天林
根深/黃怡
石板街/蔡炎培
越過鐵絲網去看海/方太初
由禮頓道到加路連山道/鍾國強
白沙道/呂永佳
浣紗/伍淑賢
那個下午我給舊居寫信——致大坑 兼誌《那個下午我在舊居燒信》三十週年/何秀萍
渣華道/曹疏影
濱海街/黃燦然
車程/蘇苑姍
瀑布灣道/王良和
鴨腿米粉/梁璇筠
香港的婦女/陳滅

Ⅱ九龍
不是流金其實是鏽/陳慧
我愛你愛你愛你不顧一切(半自動書寫)/黃裕邦
馬頭圍道——我童年世界的全部/鄧小宇
舊時藍田/韓麗珠
四重世界/謝傲霜
土瓜灣道/西西
躑躅彩虹/唐睿
窩打老道,彼得盧道/鄭政恆
窩打老,的道/陳麗娟
榆樹街/池荒懸
Glee Path/胡燕青
月亮破裂/余婉蘭
輓歌:我的公共的菜街/鄧小樺
夢迴塘尾道/查映嵐
懸崖上的月華街/葉輝
Haunting /王樂儀
鼠/梁莉姿
男人街/陳苑珊
詩歌舞街的蘑菇/陳曦靜
受教/李維怡

Ⅲ新界
東澳古道,或東涌哀歌/廖偉棠
馬會道、龍琛路/袁兆昌
西樓角路/馬國明
艇/劉綺華
青山下的白/麥樹堅
呼呼青山道青山公路/鄧阿藍
癲雞/可洛
林錦公路白千層/洪曉嫻
元朗大馬路——文化終點站/陳德錦
擠眉弄眼和勾肩搭背/淮遠
時光凝滯/王証恒
幸福與詛咒──致屯門河傍街/周漢輝
禮芳街的月色/張婉雯
所謂鞍駿街/樊善標
東涌達東路/盧勁池
這可是我們的家/鍾耀華
房門內妳底肌膚如精靈的閃光/李智良

试读

土瓜灣道/西西

當初發生了什麼事?我來到土瓜灣住的時候,一切已經完成。我說的完成,指的是一條並不長的街道,叫土瓜灣道。它是橫空出世的,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去的地方很清楚,它一直延伸到啟德機場,然後飛走了。那麼它的來路呢?原來是從另一條街馬頭圍道長出來的。馬頭圍道的誕生地是紅磡蕪湖街,這條街浩浩湯湯一直走,一直走,走到啟明街竟不見了。忽然,向前一踏步,已經進入了土瓜灣道。兩條街道平行,街道名稱並置,一左一右。曾有新移民問我的朋友,土瓜灣道一號在哪裡?答:在馬頭圍道一二七號旁邊。她以為開玩笑,就帶她去看。啟明街轉角的一家半邊鋪位就是土瓜灣道一號。多年來,店鋪換過許多手,如今是賣蔬菜的攤檔。

土瓜灣道一號的對面,是一個小小的三角形休憩公園,在四條交通要道的中心,車來車往,它兀自悠然安靜,還打理得秩序井然,樹木葱綠,許多印巴家庭的一眾大小常在草地上野餐。如今,寸草不見,因為地鐵工程的緣故,小公園已成施工堆貨場,用木板團團圍住,圍板上畫了宣傳畫,圍板挺直頂伸出十二棵高大的椰樹。三角花園成倒三角形,底邊已成橫向的浙江街。如果在浙江街朝海的方向走,十分鐘吧,就是海心公園。這公園大得多了,旁邊有球場,裡面有露天的舞台,有亭,樹木茂盛,小山丘上的大石,它自己也一定覺得奇怪,本來是在海心的。

土瓜灣道和馬頭圍道,好像吵過架,一氣之下各走各路,可又尷尬地不能老死不相往來,只好由另一條浙江街疏通。浙江街是兩條街的走廊,角色很吃重,而且,它接下漆咸道北的棒,大車小車,也朝舊啟德機場昂然前進。沿途經過蘋果屋啦、新亞中學啦、自高自大的豪宅啦,等等。

土瓜灣道的門牌號碼也是排列成單數和雙數,啟明街這邊都是單數,由1開始到最後的變電站,一共四六五號。而馬路對街則為雙數,由六○號領頭,因為一至六○號分給了三角小公園。可是到了街尾宋皇臺道,只是一六○號,街號並不平衡,而且相差那麼遠?我唯有切實去數數,原來落山道和上鄉道之間的一段路,是定安大廈的建築群,整幢樓群都用同一號碼,然後以A、B、C、D分別,一直數到L、M、N、O、P,真是舊區的怪現象。

回到浙江街上。它旁邊是一座工業大廈,也算相貌堂堂,樓下的賽馬會往往擠滿了人,許多人沒有忘記,有一年大廈的平臺忽然倒塌,傷亡慘重。可有什麼辦法呢,生活還不是同樣的過。不過,因此附近的樓房紛紛拆卸了僭建物,招牌、鐵籠、盆栽、曬衣物少了。近年一連串的樓房,都掛出大字樓宇更新大行動的條幅。

從啟明街北行,過了浙江街就是益豐大廈,這地方本來是塘瓷廠和熱水瓶廠,以相關語「一味靠滾」和「認真好膽」著名。如今廠房早已搬走,但大廈其實值得參觀,因為那是已經罕見的「回」字形建築。大廈四周都是窗子,每一戶的大門都朝向中心的院子,四面是四通八達的走廊,每幅牆都與隔鄰共用。從街外向上望,當然看不出它彷彿北方四合院的格局。這裡曾有一家電影院。當然,在土瓜灣道,另一類型的樓房也很特別,從街外看,也是家家戶戶的窗子連接一起,但不是「回」字形,而是「非」字形,住戶門口對門口,長廊在樓宇中間,兩邊是住戶,窗子向街。

土瓜灣道的起點在啟明街,看來還算寬闊的街道,冷冷清清,有點落難荒蕪的樣子,可誰見過它昔日的繁華?在蘋果屋的室內街市沒有建成之前,本地的菜市場就在啟明街。當年,真是車水馬龍哪,人禽爭路。那是一地鮮雞鮮鴨的日子。街道的另一半,也絕不遜色,因為街尾接連榮光街,曾是著名的梅真尼製衣廠,當年可說是無人不識,盛時員工二千多人,老闆Manoj梅真尼是印度人。喜歡喝茶的人都知道名牌TWGTea,即是梅真尼的家族生意,從製衣變製茶,從香港遷到新加坡。啟明街經歷過熱鬧的歲月。附近又山寨工廠林立,帶旺了這一帶的飲食業,大眾化的粥粉麵飯齊全。其中最受歡迎的,是榮興茶餐室,老闆沖得一手地道的絲襪奶茶。內地開放後,製衣廠北移,街市搬入落山道,啟明街從此黯淡,據說成為了一條一條劏房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