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马消费满RM80免邮费

【预购】如何避免下一場大流行病:比爾.蓋茲解析疫後新未來,傳染病預防、強化公衛、科技創新的契機

【预购】如何避免下一場大流行病:比爾.蓋茲解析疫後新未來,傳染病預防、強化公衛、科技創新的契機

售价
RM84.42
优惠价
RM84.42
售价
RM93.80
已售罄,请联系客服【轩轩】~
Unit price
per 
节省10%
运费将在结账时计算,详情请查阅【商品配送与邮费细节

原版书名:How to Prevent the Next Pandemic

作者:比爾.蓋茲

译者:鄭方逸,張靖之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时间:2022年06月29日(上市后我们即可采购)

ISBN:9789863987635

*上市后我们即可采购,到货时间会以上市后开始计算
*此为预购书籍,到货时间为6-8个星期(约2个月)。

*若现货书籍与此书籍一同下单,则会等书籍到齐后才安排配送。
*下单前请查阅【注意事项】的栏目以及自行斟酌,若能够接受再进行购买。

影片介绍

内容简介

比爾.蓋茲最新力作 疫後未來趨勢全解讀
一本給個人、企業、國家的生存指南

  被疫情改變的我們,應該如何掌握未來?
  這本書幫助你看清從台灣到世界,
  在這場世紀之疫危機背後的轉變與契機。

  為什麼疫苗誠可貴,但解藥才是終結疫情的關鍵?
  為什麼疫情大爆發時,便民快速的大量篩檢是上策?
  為什麼救災必須超前部署,保守行事會出大事?
  為什麼孩童的新冠感染率甚至比50歲以上成人還高?
  為什麼改善通風比噴酒精擦拭物品,更能預防新冠?
  蓋茲用新視角解答你所擔心的問題,闡述與你息息相關的未來趨勢。

  不只要防疫,更要對生存環境保持敏銳。

  新冠疫情衝擊各行各業,造成許多人的生命與生計陷入雙重危機,但疫情造成的恐慌與挑戰,仍只有少部分被解決,絕大多數的問題都還沒有答案。

  蓋茲結合全球頂尖專家的研發成果、非營利組織對抗致命疾病與傳染病數十年的經驗,以有理、有據的科學知識詮釋被政治口水簡化的重要資訊,揭露全球疫苗與藥物最新發展,並提出前瞻預測與分析,幫助讀者以全知視角,看見新冠疫情後,未來趨勢的全貌。

  這是人類社會遭到極大破壞的時期,
  也是迸發巨大改變讓未來變得更好的時期。

  人們的命運相連,不論是個人、家庭、企業或政府,當疫情長浪來襲,經濟與關係變得更脆弱時,創新的思維與做事方式,以及善用安全有效的最新科技,永遠是對抗恐懼與處理危機最好的解方。

  本書每章說明一個必要的防疫步驟,這些步驟加起來,就是終結大流行病威脅的整體計畫,這個計畫不只可避免壞事發生,更將加速衛生醫療、數位科技、元宇宙經濟走向長期成長。
在科技與疫情催化下,數位應用在許多領域都開始突飛猛進,當前工作場所的變革,只是各個領域變化的前兆,數位化終將以各種方式改變所有人的生活,每個人都必須重新思考以往的做事方法。

  最好的防疫政策,也是個人最大轉型、各行業加速成長的契機;
  個人、企業、政府,都需建立新能力,才能在未來生存與繁榮。

  .創新的防疫工具︰新技術不等於創新,新的診斷、治療與疫苗皆需考慮安全與效用。
  .即時的疾病監測︰部署由流行病、大數據、物流等跨領域專家組成的常設專家團隊。
  .完善的衛生體系︰醫療與公衛體系是阻止疫病演變為大流行病的最前線。
  .加速數位大轉型︰具備數位能力,才能在疫後新局勢存活。

  新技術不等於創新,世紀之疫開啟的各項創新,仍只有少數人能一窺全貌,蓋茲幫助你做對選擇與投資,成為新冠疫情後的新贏家。

作者简介

比爾.蓋茲(Bill Gates)

  科技人、企業領袖和慈善家,1975 年與兒時玩伴保羅.艾倫(Paul Allen)共同創辦微軟(Microsoft),目前擔任蓋茲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的共同會長,長達二十餘年都致力於全球衛生與發展的工作,包括預防疫病大流行、消滅疾病、水質問題、公共衛生、衛生保健等議題。

  有暢銷書《如何避免氣候災難》等著作。

譯者簡介

鄭方逸(前言至第六章)

  台灣大學農藝系畢業,北卡州立大學植物生理學博士。長期簡居美國,喜愛也享受與大地萬物的連結。現為自由譯者。譯有《看漫畫,學DNA》、《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大腦騙局》等科普書籍。

張靖之(第七章至後記)

  台灣大學中文系畢業,輔系人類學,英國劍橋大學漢學碩士。曾任雜誌主編、叢書主編及版權,現從事自由翻譯與文字工作,以保護地球環境為志業。譯作有《如何避免氣候災難》(合譯)、《重新想像資本主義》、《氣候緊急時代來了》等。賜教信箱:violea@gmail.com

目录

前言 如何有效終結疫病大流行的威脅?
第一章 新冠疫情帶來的教訓
第二章 設立防疫小組
第三章 有效監測以防堵疫情爆發
第四章 幫助民眾在第一時間保護自己
第五章 迅速找到新的治療法
第六章 為製造疫苗做好準備
第七章 不斷演練,增強防疫實力
第八章 消弭貧富之間的健康不公平
第九章 做對選擇與投資
後記 疫後的數位大未來

试读 

我們正迎來一個傳染病更頻繁發生的未來?

如果把小型傳染病算進來,每年可能有200起以上的傳染病爆發。在最近30次無預警的疫病大爆發中,有四分之三牽涉人類以外的動物。

當一個地方的疫病演變為全球大流行,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會受到影響。打從開始研究傳染病以來,我就一直很擔心這個問題。尤其是流感病毒和冠狀病毒這類影響呼吸道的病毒,因為傳播速度很快,也就特別危險。

然而,我們正迎來一個全球疫情發生率只會愈來愈高的時代,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都市化讓人類以愈來愈快的速度侵占自然棲地,與動物的接觸變多,病害也更有機會從動物跳到人身上;另一是國際旅行愈來愈頻繁,在新冠疫情爆發前,每年國際入境人次高達14億,而1950年時只有2,500萬。

新冠疫情的經歷讓人永生難忘,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戰改變了我父母那一代對世界的認知,新冠病毒也改變了我們看世界的角度。除了變異株、突破性感染,更令人不安的是疫情會有好幾波,也就是確診數又突然大增。從歷史上的疫病流行就知道,疫情會一波接著一波來襲,但每回出現新一波疫情,我們總是措手不及。

全球疫情再起不是會不會發生,而是何時會發生。如何終結疫病大流行的威脅?我深信創新的力量。我在這本書會深入說明兩大類創新帶給個人、企業、政府的轉型契機。

疫苗誠可貴,解藥更關鍵

這次抗病毒之戰,我們創造了疫苗奇蹟,但疫苗誠可貴,要終結疫情、治療長新冠,解藥更關鍵。

地塞米松是從1950年代就開始使用的類固醇,可讓新冠重症病患的死亡率減低將近三分之一。然而,地塞米松有個缺點,如果患者太早使用,會在免疫系統應當全力阻止病毒複製的當頭,抑制免疫系統。

抗病毒藥瑞德西韋,很明顯有助於治療病情尚未嚴重到需要住院的病患。但仍需要在患者發病早期以靜脈注射治療三天。
索托維(Sotrovimab)是從SARS病患體內取出分離後改造的單株抗體,可用來治療目前已知所有的新冠變異株。但新冠肺炎的抗體製作昂貴,也必須在有能力為病患注射的醫療單位使用,而且只能幫助剛確診的病患。

為了拯救更多生命,許多研究人員開始尋找終極解藥,也就是價格便宜、容易施用、可有效治療不同變異株、能防止病患病情惡化的抗病毒藥物。

默沙東研發出抗病毒的口服膠囊莫努匹拉韋(molnupiravir),可大幅降低高危險族群入院或死亡的風險。不久後,輝瑞推出第二種新冠口服藥物帕斯洛韋(Paxlovid)。高風險病患若一有症狀就服用,並佐以一種可延長藥效的藥物,病情惡化為重症或死亡的機率可減少將近90%。

當疫情大爆發時,能有效治療非常重要。更何況有些病原會造成長期傷害,也就是所謂新冠長期症狀(長新冠),不只影響肺部,也可能影響神經系統和血管。

有效治療不僅可以降低醫院的負荷,避免院內病患過多,造成排擠效應以致一些原本能存活的患者喪命,當更好的療法可降低重症與死亡,政府就能放鬆對學校與商家的管制,減少對教育與經濟的衝擊。

結合疫苗、準確篩檢、有效治療、即時物資配送,新科學與新作為可以改變許多人的生命與生計。

難以痊癒的經濟?世紀之疫開啟各項創新

新冠疫情衝擊各行各業,但未來經濟並非難以痊癒,因為疫情改變的,不只是衛生醫療領域的創新,更迎來一個快速變化的新紀元。

2020年3月,是人類社會開始加速數位化的轉捩點。數位應用在許多領域都開始突飛猛進。這種躍進並不只是發生在某些族群或特定技術上︰老師和學生開始以網路平臺上課;上班族白天視訊會議軟體上開腦力激盪會議,晚上再揪朋友一起來一場線上趣味競猜之夜;阿公阿嬤上網註冊Twitch帳號,透過實況串流服務觀賞孫子、孫女的婚禮直播;還有,幾乎人人都變得更常在線上購物。

疫情讓大家不得不重新思考,什麼是各類活動可接受的另一種形式,曾經被視為次要的數位替代方案,一躍成為最佳的選擇。在新冠疫情早期,許多技術只能做到「夠好」而已,大家也只是湊合著用。但過去這兩年來,隨著趨勢漸漸明朗,市場對這些數位工具的需求持續存在,在品質和功能上也看到長足的進步,隨著硬體和軟體都變得更好,未來這種進步只會繼續下去。

眼前只不過是這個數位新紀元的開端,我們使用數位工具的機會愈多,在使用數位工具來改善生活品質方面也會變得愈有創意。

我在2022年初走筆至此,許多公司和員工仍在摸索他們的「新常態」是什麼,有些人已經完全回到辦公室上班,有些則維持遠距、完全不進公司,多數人是介於兩者之間,還在摸索最適宜的模式。傳統工作該有的樣子已被徹底顛覆,我看到許多重新思考做事方式的機會。

人類正在接近一個臨界點,當前工作場所的變革,只是各個領域變化的前兆。

孩童的新冠感染率比50歲以上成人還高?

在新冠疫情蔓延期間,還有個議題的爭議性不下於疫苗,亦即是否該讓學校停課。

2020年3月至2021年6月間,世界各國幾乎都曾因新冠疫情延燒關閉學校。2020年4月是疫情高峰,全球有幾乎95%的學校停課。到了隔年6月,也只有10%的學校部分開放。

學校停課的理由充足。孩童在學校裡互動頻繁,原本就是普通感冒和流感的溫床,換成其他病原怎會不同?而對於學校教職員來說,他們的職務並不包括冒著喪命風險工作。要求年長教師在疫情期間親自教學,而且是在沒打疫苗的情況下,等於要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工作。

但也因為大規模停課,在疫情早期有些數據誤導了我們。早期兒童確診案例較少,一項挪威的研究也發現學校發生的傳染案例較低,讓許多人(包括我)認為,孩童不像成人那麼容易被感染。然而,實情卻非如此。

在美國,截至2021年3月,孩童受感染的機率與18至49歲的成人相似,甚至還比50歲以上的成人還高。最初以為孩童比較不易被感染的論點,很可能是受到許多學校停課的影響,但其實孩童不是比較不容易被感染,而是當時較少機會被感染。而當他們真的被感染了,通常比較不會出現症狀,或病情嚴重到讓父母想到要幫他們做篩檢,這個問題可透過大規模篩檢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