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马消费满RM80免邮费

【预购】親密恐懼:為什麼我們無法好好愛人,好好被愛?

【预购】親密恐懼:為什麼我們無法好好愛人,好好被愛?

售价
RM57.69
优惠价
RM57.69
售价
RM64.10
已售罄,请联系客服【轩轩】~
Unit price
per 
节省10%
运费将在结账时计算,详情请查阅【商品配送与邮费细节

作者:周慕姿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时间:2023年11月

ISBN:9789864063888

*此为预购书籍,到货时间为6-8个星期(约2个月)。
*若现货书籍与此书籍一同下单,则会等书籍到齐后才安排配送。
*下单前请查阅【注意事项】的栏目以及自行斟酌,若能够接受再进行购买。

视频介绍

内容简介

是不是我不夠好,才留不住愛?
《情緒勒索》作者 周慕姿扛鼎之作!

你覺得自己總是被錯待,你無法得到幸福,
但其實是,你深陷在親密恐懼的泥沼裡……

你、我所不知道的親密恐懼:
害怕或逃避愛情的人,是親密恐懼;
但討愛、想親近的人,更是親密恐懼。

  .「他辱罵我,不認為我是他女友,但我離不開他。」──「被遺棄」的親密恐懼

  .總是很想知道伴侶的一切,只要有不知道的事,就必須問清楚,兩人因此吵不停。──「被背叛」的親密恐懼

  .「我只是提出希望女友調整的小建議,沒想到女友崩潰地說我為什麼不能無條件愛她、包容她……」──「不夠好」的親密恐懼

  .在結婚前兩周,和別人上床,且是在新家主臥房,彷彿刻意要親手毀掉自己的幸福。──「失去自我」的親密恐懼

  戰、逃、僵或討好的「生存策略」,讓我們陷入親密恐懼的惡性循環
  親密恐懼,是來自童年時父母未給予我們足夠的關愛,甚至情感、肢體虐待……這些創傷,在我們建立親密關係時,一旦出現壓力或衝突,我們很容易用戰、逃、僵或討好的「生存策略」因應。

  但生存策略築起的防衛心牆,無法讓我們認識彼此,反而強化我們對「生存策略」的依賴,自我價值更低落,最終,我們離渴盼的愛越來越遠,形成最令人悲傷的惡性循環。

  為了活著,我們都很努力;我們值得在關係裡幸福
  慕姿心理師以心疼的口吻述說:「我寫下《親密恐懼》,想要試著爬梳,那些人生的坎,如何影響我們的親密關係,成為關係中的另一個坎。」她期盼讀者們能藉由本書,開啟親密關係裡不同於以往的嶄新選擇,而不是一再重蹈覆轍、一再悔恨心傷,讓我們都能在親密關係裡擁有愛與歸屬,也能好好愛人,好好被愛。

  六種親密恐懼,形成重複的愛情腳本:
  一、我永遠不會是被選擇的那一個:「被遺棄」的恐懼
  二、不能讓人發現我不好:害怕不夠好的恐懼
  三、我不能完全信任人:會被背叛、欺騙的恐懼
  四、我必須要按照別人想要的做:不得不順從的恐懼
  五、別人都會想吞噬我:「失去自我」的恐懼
  六、「永遠得不到想要的愛」的親密恐懼
  ──摘自本書內文

  ◎給在親密恐懼中的你我
  有的時候,我們會在愛中掙扎,
  感覺對方給的愛永遠不夠。

  我們懷疑自己,會不會不夠好,留不住愛,
  若現在兩人之間夠好,會不會哪天就糟了,
  若現在不夠好,是不是他沒有這麼愛我了?

  矛盾的是,當對方把對我們的愛與欣賞展現出來時,
  我們也不見得相信,
  內心那個唱衰魔人總是會挑剔自己,
  讓我們心裡,只想往自己想像的、對方心中那個最理想的伴侶前進;
  所以我們討好,注意著對方的一言一行,擔心他覺得我們不夠好,
  但又生氣著他對我們的不夠注意與重視。

  其實最終,我們都忘了,
  若我們不相信自己夠好,夠值得被愛,
  對方說什麼,真的都沒有用。
  我們聽不到對方說的,只一直反覆咀嚼內心的恐懼,
  習慣用固定的模式與方法處理焦慮,
  例如更去討好、更去努力做到他想要的,或是更為控制對方,
  但最終,那都不是我們真正的樣貌,也會讓我們把對方越推越遠。

  試著放過自己吧,相信自己夠好,相信自己不需要草木皆兵,
  或許這真的不是容易的事情,
  但是只要你願意相信,信任的力量,會對你的內心帶來支持與穩定,
  而你終於能夠用新的方法安撫內在惶惶不安的自己,
  終於可以跟你內心的小女孩/小男孩說:

  「你不用害怕,你很好,我愛你。」

  那麼,你身邊伴侶對你的愛與肯定,
  才能成為你生活中的錦上添花,
  而不再是你永遠捨不得用,卻又視之如命的雪中送炭。

  我們一起,試著理解,溫柔地討好自己,好嗎?──摘自本書內文

本書特色

  ◎唐綺陽(占星專家)、蕭彤雯(前新聞主播;知名節目主持人)撰推薦序。

  ◎張曼娟(作家)、陶晶瑩(藝人)、葉丙成(台大電機系教授)、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蔡詩萍(作家;台北市文化局長)、鄧惠文(精神科醫師)、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好評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作者简介  

周慕姿 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諮心字第2889號)/心曦心理諮商所負責人。2017年誠品暢銷榜冠軍、金石堂「十大影響力好書」、博客來年度暢銷TOP2《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作者,而《情緒勒索》一書已售出中國大陸簡體字、韓國、泰國、越南、星馬、印尼版權。另著有《關係黑洞》、《他們都說妳「應該」》、《過度努力》、《羞辱創傷》四本書。除去心理師/作者身分,另外也是民謠金屬樂團「Crescent Lament 恆月三途」的主唱,2020年12月推出第三張台語專輯:《噤夢》。

  從傳播到心理諮商、心理師到金屬樂團主唱,不管在哪裡,似乎都是個「非典型」角色,也有許多考驗與自我掙扎。因此,周慕姿對自己諮商工作的期待,是希望能讓人看到自己的選擇「是怎麼被困住」,還有「為何被困住」;而後,幫助他們看到「自己擁有的能力」與「其他的選擇」。她相信:我們擁有「選擇的自由」,以及,若能以「真實的自己」面對生命,我們就能掙脫無形的束縛,獲得真正的自由。

  對她而言,「接納自己,獲得自由」,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周慕姿心理師FB:reurl.cc/m7pVl
  心曦心理諮商所FB:reurl.cc/69G1M
  官方網站:beasincere.com/

目录

【推薦序】鼓起勇氣,面對自己曾受過的傷/唐綺陽(占星專家)006
【推薦序】溫柔陪伴所有傷痕累累的人/蕭彤雯(前新聞主播;知名節目主持人)009

第一篇 你、我所不知道的親密恐懼
可能你、我都有的親密恐懼025
什麼造成親密恐懼?026
為什麼難以產生親密感?027
認為「負面情緒是不好的?」029
被忽視的「真實自我」,讓親密感難以產生030
展現真實脆弱的自己,是危險的事?032
不安全感與親密恐懼息息相關033
在最幸福的時刻,做出傷害別人、傷害自己的選擇?!034
對於親密感的迷思037
對我很好就是愛我:照顧就是愛038
「全能嬰兒」的重現039
讓人失去自我的「照顧陷阱」040
愛,就是無條件的包容042
害怕「真正的自己」沒辦法被接納043
只要找到靈魂伴侶,以後就能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044
有著伴侶卻孤單:避免風險的關係──不依賴,是獨立,還是孤立?046
沒有人能懂我047
用「條件」與「功能」找伴侶049
你的愛,是尋求安全感(擺脫焦慮),還是追求親密感(互相理解)?050
從童年開始出現的親密恐懼與生存策略052
戰、逃、僵、討好的「生存策略」053
童年經驗如何影響我們的親密關係054
親密感與依附關係055
安全感056
關係中的依附類型058
不安全依附類型,都與孤單、關係中的失落有關060
童年對形成「內在信念」的影響062
「生存策略」讓我們得到熟悉的安全感063
親密恐懼的樣貌066
親密恐懼、內在信念/負面標籤、生存策略與愛情腳本的關聯066
一、被遺棄的恐懼069
童年的影響069
「脆弱感」容易引起被遺棄的恐懼075
因為恐懼,我們過度放大身邊所有的事件與線索077
藉由「我有用」的方式,讓自己不被遺棄080
二、害怕暴露自己:「我不夠好」的恐懼082
童年的影響083
「不夠好的恐懼」可能的因應生存策略085
三、害怕信任人:會被背叛、欺騙的恐懼088
童年的影響089
四、害怕他人情緒:不得不順從的恐懼091
「不順從會被找麻煩」或「會被對方的情緒淹沒」092
五、害怕被控制:「失去自我」的恐懼093
童年的影響095
六、害怕沒有人愛我:「得不到想要的愛」的恐懼096
童年的影響098
「愛的匱乏感」與「被剝奪感」099
我必須要用很大的情緒去指責你……101
暫時無法改變時,不要責怪自己102

第二篇 親密恐懼如何形成重複的愛情腳本
松子的故事104
學生的偷錢事件105
「我需要討好別人,才能生存。」106
關於親密恐懼的形成:松子的童年108
被遺棄的恐懼:重要的人永遠不會選擇我、會離開我109
「不得不順從」的恐懼,與「討好」生存策略的形成110
不夠好的恐懼:真正的我不配被愛113
松子的愛情腳本115
關於八女川117
我永遠得不到該得的愛:愛永遠不夠118
是救贖,也是詛咒119
重演「聖母與壞男人」的腳本121
陷入理想化的愛122
影響重複愛情腳本的因素123

第三篇 六種親密恐懼,如何形成重複的愛情腳本
我永遠不會是被選擇的那一個:「被遺棄」的恐懼126
小魚的重複愛情腳本:追求被愛的人生128
自我價值建立的困難129
生存策略131
用犧牲來換取不被遺棄132
你傷害我,一定是因為我做錯了133
從「害怕被拋棄」到「我要盡力做到對方想要、讓對方愛我」136
不能讓人發現我不好:害怕不夠好的恐懼138
父母缺席的童年140
媽媽過世142
童年的缺陷感143
生存策略:假我/情緒隔絕144
重複的愛情腳本:真正的我不夠好,不會有人愛這樣的我146
「我不夠好」恐懼的另一種展現147
真正讓我們最痛苦、最傷心的,其實是小時候忽略我們我們的人150
我不能完全信任人:會被背叛、欺騙的恐懼151
父親的外遇與母親的離開153
「會不會就不要我了?我會不會變成媽媽的拖油瓶?」154
複製了媽媽的愛情腳本?155
理想化與幻滅的全有全無156
重複的愛情腳本:我愛的人總是會背叛我、離我遠去158
生存策略造成的不同展現159
「我不是不相信你,但我好難放下懷疑。」160
停不下來的焦慮161
不跟任何人產生太深入的關係,讓傷害降至最低162
我必須要按照別人想要的做:不得不順從的恐懼165
「我必須要順從別人」的恐懼168
令人心疼的「小大人」169
對他人情緒的恐懼與被遺棄的恐懼171
自我保護能力的形成,是自我價值的來源之一172
別人都會想吞噬我:「失去自我」的恐懼176
被母親控制的童年179
會「失去自我」的親密恐懼181
害怕被控制,又害怕自己讓人失望184
「永遠得不到想要的愛」的親密恐懼187
童年的影響190
「得不到想要的愛」的童年傷口193
「得不到想要的愛」是一種遺缺195
我的內心有空洞,但不知道能填滿我的是什麼196

第四篇  辨識你的愛情腳本、療癒你的親密恐懼
了解內在的親密恐懼202
被遺棄的恐懼202
不夠好的恐懼203
害怕被背叛、欺騙的恐懼204
不得不順從的恐懼205
被控制的恐懼205
得不到想要的愛的恐懼206
了解親密恐懼對我們的影響:認識你在親密關係中的生存策略207
開始療癒你的親密恐懼209
了解、接納與自我安撫209
感受210
先了解形成親密恐懼的導火線:觀察你的「情緒重現」211
練習「不掉入親密恐懼循環」的四個小步驟212
放下自我毀滅的羞恥感與習慣性的罪惡感217
投射性認同:界限模糊造成的自我看法被影響227
害怕被拋棄的脆弱感,讓我們急需一個「拯救者」,卻容易所託非人230
當我開始接納自己的情緒之後,我可以怎麼面對我的親密恐懼?233
辨識233
安撫235
重新選擇237
想法238
內在的唱衰魔人238
要安撫內在的唱衰魔人,先從當自己的好友開始242
小練習243
小練習248
辨識你的愛情腳本:了解你在愛情中的未竟事宜、生存策略與愛情腳本的形成250
探索、辨識關於你的「重複愛情腳本」251
重新建立有安全感、親密感的關係:培養你在愛情中的第二專長257
提醒自己有意識──開始練習訓練你的心智化能力:停、看、應257
停:面對情緒重現的情緒調節、自我安撫258
看:建立你的心智化能力262
應:傾聽、理解、說明、回應265
設定界限的重點269
建立界限時,需要給自己練習的機會272
成功建立界限時,給自己一些鼓勵274
面對面溝通的小提醒275
人生五章280

试读

我必須要按照別人想要的做:不得不順從的恐懼

從小,小芯對爸媽的記憶,就是不停地吵架。每次爸媽吵架,她都非常害怕。上小學時,爸媽離了婚,小芯跟著爸爸,離開了媽媽。因為爸爸工作忙碌,將小芯託給爺爺奶奶照顧了一陣子。後來爸爸交了一個女朋友,沒多久他們結婚了,才把小芯接回家。

結婚後一年,繼母生下了一個兒子。對當時已經是小學生的小芯來說,生活變得很不容易。繼母並不是故意的,但剛出生的弟弟總是需要比較多照顧,因此會忽略小芯是正常的。小芯很努力幫忙繼母,例如當繼母忙的時候,幫忙做家事、照看弟弟、做好自己的功課……小芯努力做好她能做的每件事,大人有叮嚀的,她一定做好,大人沒叮囑的,她會主動幫忙,做了許多超過她這個年紀能做的事情。

小芯的爸爸工作很忙,把照顧小芯的工作交給了繼母。不過,當爸爸回家時,十分在意小芯的功課表現。小芯很努力,但覺得自己似乎永遠達不到爸爸的標準,因為她感覺爸爸一直不滿意她的表現。

再加上,有一次奶奶來家裡看弟弟時,看著小芯,突然有感而發:「小芯,你要乖一點啊,你爸爸現在有兒子了,你不乖一點的話,會被送走喔!」

實際上,小芯的內心一直隱隱帶著這樣的恐懼,被奶奶這麼一說之後,她更是戰戰兢兢,努力想要讓爸爸和繼母滿意,做好每一件事情。

對繼母來說,與其說小芯是自己要照顧的女兒,倒不如說是超方便的生活小幫手。因此繼母跟小芯的關係雖然不親密,也還算和諧,一般的生活起居,繼母會照看小芯,提供她需要的物質,而小芯又是一個很會照顧自己的人,因此對繼母來說,並不麻煩。

小芯就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她考上爸爸要她念的學校與科系,畢業後,就進爸爸的公司工作,後來,和爸爸很欣賞的、一個爸爸好友的兒子阿哲相親。阿哲的家世、學歷、工作條件都非常好,長相也不錯。小芯想:這就是我夢寐以求的白馬王子了吧!於是,小芯開始和阿哲談起了戀愛。

不過,原本看似斯文有禮的阿哲,卻在交往之後,變得十分任性霸道。許多事情,時常要按照他的方式去做,如果沒有順從他,對方就會生氣,而這都讓小芯非常焦慮。

因此,小芯盡量順從、討好阿哲。每次遇到阿哲生氣,小芯都非常緊張,更努力討阿哲歡心,做到他想要的要求;阿哲自然對小芯的順從相當滿意,但小芯卻發現,阿哲的要求越來越多。從希望小芯穿裙子,到「約會時不准小芯穿長褲」;從「希望她注意力多花在兩人的感情上」,到「不准小芯單獨和朋友聚會」。

當小芯感覺到不對時,才發現自己的服裝、外型、交友圈、生活……每一項都在阿哲的控制當中。只要一點不從他的意、有自己的想法與意見時,對方就會勃然大怒,於是小芯非常害怕,再次順從對方的要求。

而爸爸一直很滿意阿哲,兩方家長也在催婚,但當阿哲的媽媽提出:「因為我們是大戶人家,不希望媳婦結婚之後還出去拋頭露面,希望小芯嫁進來之後,可以專心待在家,不要去工作,也才能好好照顧小孩。」

對於未來婆婆的這個提議,小芯知道自己內心是不願意的,甚至她不是很確定,是否真的想嫁給阿哲。但是爸爸已經替自己答應了這件事,同意讓小芯結婚後就離開公司。

小芯忍不住想,這真的是自己要的生活嗎?

「我必須要順從別人」的恐懼

從小芯的故事中,我們會發現,帶有「不得不順從別人」親密恐懼的人,對於別人的情緒、需求都是非常敏感的。這種敏感度,可能是天生,也可能是後天訓練的。

天生的意思是,有些人對他人的情緒、需求與非語言線索特別敏銳,這使得他們能夠很快速地了解別人的感受與情緒,且能力上也做得到,就可能會主動去滿足別人的需求。

比如我認識一個朋友,一 群人聚會時,她總是會很快地發現別人的需求,並給予協助。對她來說,這不是一件辛苦的事情,而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她能輕鬆地注意到別人的需求,且她覺得遞個餐巾、拿個餐具是舉手之勞,也不會對她產生壓力。

※      ※    ※   ※

但有些時候,這種敏感度可能是後天訓練的。例如經驗過小芯這樣的童年,生活環境不停變動,主要照顧者也一再更換,小芯一直感受到自己並不安全的危機感,因為主要照顧者可能會更換,且他們對小芯的在意程度並不高,因此,為了獲取安全感,小芯養成了一個很有效的生存策略:聽話。

「聽話」,包含了討好與順從。這個策略,其實與兩種能力有關:

不僅僅是對他人的情緒敏感度高、容易知道他人的需求;也代表著,這個人能做到別人期待的需求,有時候甚至超乎他年紀所該做到,或能做到的。

令人心疼的「小大人」

也就是說,就如同小芯,為了要讓自己能夠「暫時安全」、能夠生存,她努力發展自己的生存策略,讓自己做到超過本身年紀做得到的事情,滿足大人、身邊的人的欲望,成為一個「很方便的人」。

這樣的小芯,就是所謂的「小大人」。成為一個小大人,是小芯當時沒有太多選擇的選擇。這樣的選擇,的確讓小芯有些獲得,但也有很大的犧牲。

她犧牲了可以當小孩的童年,可以被照顧的機會,她成為大人的助手,甚至替代了大人的位置。那些撫育、被照顧、被理解……都離她很遠。

大人沒時間給她,以為她不需要,然後,從未得過這些的小芯,也以為自己不需要。

小芯以為,她的人生,就應該滿足所有人的期待。

而她的內心,也因為那些過往的危機感,導致她習慣在心中裝滿別人的需求,把能力用來滿足別人,而不知道,原來她也有需求,也需要被滿足。

只是,從沒有得過的東西,要怎麼知道自己需要呢?
這或許就是小芯在關係中,最苦惱,也最痛苦的部分。
因為,當一個小大人,最大的犧牲就是:

小時候沒辦法好好當小孩,而長大也沒辦法好好當一個大人。

那種內心恐懼、焦慮所造成的心情擺盪,讓我們一直只能是一個小大人,懷抱著匱乏與不安,扮演著僵化的角色,沒辦法安撫、滿足自己的需求,沒辦法提出自己的感受與需要,沒辦法保護自己,永遠成為他人的得力助手,但永遠都不是自己生命中的主角。

這樣的經驗,又讓我們自我懷疑,懷疑自我價值,時時感受到內心的匱乏沒有被滿足,而獨自啃噬著不安、獨自傷心著。
對他人情緒的恐懼與被遺棄的恐懼

處在「我一定要順從別人」的親密恐懼中,而什麼會讓他們形成這樣的恐懼,其實有著兩個更大的關鍵點:

如同小芯的狀況。小芯在成長的過程中,學到了自己可能會成為多餘的那個人,因此努力順從別人、讓自己變得有用、不麻煩別人,可以讓自己保有這個家的位置,保有物質照顧的資源,保有自己不被遺棄的條件。

被遺棄的恐懼,的確在「不得不順從他人」的親密恐懼下,更深一層地牽動小芯不安的心。

但還有另一個關鍵點,使得許多人處在「不得不順從別人」、無以名狀的害怕裡,那是:

極害怕別人的情緒會傷害我、吞噬我。

小芯也有這樣的經驗。當很小的時候,面對父母劇烈的爭吵時,孩子很容易把問題怪罪在自己身上,即使那其實跟自己一點關係都沒有。

但那時候的自己,什麼都不能做,這種無力與脆弱感實在是太可怕了,因為這代表我可能是會被傷害的,而這環境不安全,我什麼都做不了,無法保護自己。

因此,學會順從、討好別人,就是小芯用來「管理」他人情緒,讓自己不被傷害的方式。

自我保護能力的形成,是自我價值的來源之一

有些孩子,從小必須要面對情緒起伏相當大的家人,甚至有精神與肢體暴力,每個孩子會在這個過程中形成自己的生存策略,保護自己不被對方的情緒傷害,而帶有「我不得不順從別人」親密恐懼的孩子,則是在當時,學會了「討好與順從」這樣的生存策略,用來安撫那個會傷害自己的人,也用來保護自己。

在我們小時候,十分仰賴主要照顧者,希望對方能成為那個保護我們的人,而在對方保護我們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會:

■我是值得珍惜、關注的。
■我是有界限的,可以自我保護的。
■我可以重視自己的感受與需求,對他人說不的。

這種自我保護能力的形成,對我們至關重大,因為這幾乎是自我價值的來源之一,也是建立自我界限的基石。而當父母、主要照顧者這麼對待我們時,我們就會知道:「我是可以為自己這麼做的。」

但若如同小芯或許多孩子,小時候沒有機會被大人保護,甚至必須保護自己的心,不要被大人的情緒、行為傷害。面對權力、資源都比我們強大的大人,使用「討好」的策略,幾乎是我們能做的最好選擇。

既不會像「戰」一樣,互吵,造成自己的傷害;也不會像「逃」或「僵」一樣,讓我們失去與對方連結的機會,失去資源。

因此,如同我前面所說,「討好」幾乎是一種「戰」的變形:我積極面對問題並解決,但用的是安撫對方的方式。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會看到許多能力非常好、優秀的人,卻困在一段被錯待的關係裡。明明他擁有很好的條件與能力,卻只能待著、順從著、討好著。

因為,當我們把自己的能力全部用在別人身上、用來服務別人時,就會被別人的評價與感受、反應給「控制」,會有一種「不得不」的感受,而無法感受到自主與自由。

當我們過度在意別人的需求與感受,而奉獻出自己的心力時,即使再有能力,都會受困於那種「被控制」的感受,而沒有辦法感覺到:自己是有能力的。

因為那些能力不是為了我們自己,它永遠不能被辨識、被肯定,只能在我們做到別人的需求與期待時,讓自己暫時鬆了一口氣,覺得暫時安全了。

也就是說,因為「不得不順從的恐懼」,把力氣用在別人身上時,我們不會肯定自己的能力,而是帶著焦慮,看著別人的反應、調整自己的行為。當對方的情緒穩定了、臉部表情放鬆了,我們才覺得自己「及格」而鬆了一口氣。

不管多努力,做得多好,都不會覺得自己很好,只覺得暫時安心,暫時及格。

這也讓我們沒辦法肯定自己的能力,建立自己的價值,因為我們的心,總懸在別人身上,我們的能力,總用在他人身上。

而自己,變成精神上很窮很窮的一個人,內心會覺得匱乏、憂鬱、自我懷疑,也是非常正常的。

※      ※    ※   ※

當童年時為了要長治久安的生活,或是為了暫時的安全感,必須不停順從別人時,會讓人感覺不到自我,甚至會懷疑自我的價值;而有些時候,即使從小經驗到照顧者對我們有足夠的關注,卻可能會被對方的關注壓得喘不過氣,深深感受到自己被控制的感覺,那種「對方口口聲聲說為我好,我卻感覺不到好」的感受,會困著我們,讓我們在親密關係中懷疑與掙扎。

到底是要靠近你,被你控制?還是要遠離你,讓自己安全不要被傷害?那種「想親密,但靠近了就會被吞噬自我」的感受,形成對愛的複雜心情與矛盾,就這樣體現在長大之後的親密關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