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马消费满RM80免邮费

【预购】關係黑洞:「不安全感」如何宰制我們的人生,如何突圍?(2024暢銷經典版)

【预购】關係黑洞:「不安全感」如何宰制我們的人生,如何突圍?(2024暢銷經典版)

售价
RM56.25
优惠价
RM56.25
售价
RM62.50
已售罄,请联系客服【轩轩】~
Unit price
per 
节省10%
运费将在结账时计算,详情请查阅【商品配送与邮费细节

作者:周慕姿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时间:2024年09月

ISBN:9789864064342

*此为预购书籍,到货时间为6-8个星期(约2个月)。
*若现货书籍与此书籍一同下单,则会等书籍到齐后才安排配送。
*下单前请查阅【注意事项】的栏目以及自行斟酌,若能够接受再进行购买。

视频介绍

内容简介

為什麼我們因為愛、因為在乎與珍視對方,
於是很努力付出的關係,卻讓我們走到懸崖邊?

當我們狂call戀人、查勤,
當我們時刻想知曉孩子的行蹤,
當我們很在意他人的看法,
我們總說:「那是因為在乎,因為愛。」
但,那不是愛,那是根深柢固的不安全感。

你的愛,被「不安全感」剪翼了?
你在關係裡,被「不安全感」綁架了?

安全感的匱乏,像是難以填補的無底洞,不斷地餵養,只讓它更像怪物。

  .玲玲打十幾通電話給男友。她一天到晚查勤,懷疑東懷疑西,對男友的限制越來越多。

  .小文搬離家,當回家探視媽媽,媽媽說:「養兒育女有什麼用,對他們再好,都還是會丟下你。」有時媽媽什麼都不說,只看著空蕩蕩的房子,長長嘆口氣。

  .小毓在工作上犯錯,被上司當眾責備,從此自我質疑:「同事是不是覺得我沒做好?是不是在說我的壞話?」

  因為安全感的匱乏,我們容易用具有破壞性的表達方式,例如希冀對方迅速回電、每打必接或行蹤透明,但這些卻容易讓對方感受到緊黏的窒息、猜疑與操控。當對方離去,我們又落入「這世界,果然是沒人愛我」的人生腳本。我們帶著更深的自我懷疑、否定,雖然走入下一段關係,但往往輪迴般地更挫折與失落。

  如果一個人沒有安全感,那麼,他越被愛,
  他會越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但卻又不斷渴盼愛。
  而這,是世界上最悲傷的事。

  總以精準的剖析、動人的案例,書寫我們生命所遭遇的困頓、痛楚,並提供調整方式的慕姿心理師,在本書裡,她自剖曾因焦慮依附的性格,而驚恐以為一生都要抱著不安全感,過著折磨自己,也折磨別人的生活。

  她對讀者們專業、柔軟述說,哪怕懷疑伴隨焦慮,像滾雪球越來越大,哪怕每次不安全感來襲都像大海嘯,我們每個人依然擁有不被滅頂,且自我拯救的應對方式。請相信,長大了的我們,可以溫柔地做到這件事。

  不安全感如何影響我們的愛情?如何避免你追我逃,互相怨懟?
  如果,我是「焦慮依附者」:請給自己安全感。
  如果,我是「焦慮依附者」的另一半:建立情緒界限並說出感受。

  如果你是「逃避依附者」:請練習說出自己的感受。
  如果我的另一半是「逃避依附者」:請給他「安撫情緒的空間與時間」。
  ──摘自本書內文

本書特色

  ◎對於進入婚姻十五年、 沒有婆媳關係、 家庭成員簡單,總是醉心工作的我來說,我總是笑看這一切矛盾,認定自己的感情學分已修滿。
  殊不知疫情改變了大家的生活型態,逼得我不得不面對失溫很久到結凍的關係。而就是在這時候,我認識了慕姿。她的聲音、文字與本人,無所不在地陪伴我走過那段失去關係、天崩地裂的時期。藉由她的引領,我打開心胸,進入了心理學的世界。透過諮商,辨識出過去哪些事件帶給我創傷,學著溫柔地告訴自己:「是不好的事情發生在我身上,而不是我不好。」──摘自烏烏醫師推薦序

  ◎我們往往會羨慕一段美好的關係,但真要自己經營一段健康關係時,卻覺得困難重重。例如,我們可能會羨慕別人的父母、親子有彼此尊重的邊界感,卻對自己與原生家庭產生窒息感;又例如我們可能想追求一段靈魂伴侶般的情感關係,卻發現自己遇到的對象總像惡靈纏身。
  問題到底是出在別人身上,還是我們自身脈絡有跡可循?我相信這本《關係黑洞》,能有你要的線索與解答。──摘自徐豫(御姊愛)推薦序

  ◎請留心慕姿心理師在書中貼心為大家準備的各種key point,裡頭有好些觀念,她經常在粉專中分享。我也經常默想,好讓慕姿心理師所分享的技巧與觀念,慢慢浸潤我們的心靈深處。讀書可以快,但請練習不妨慢。
  在強調情緒界線這件事情上,我從沒看過比慕姿心理師更用心、更傑出的。請趕緊翻開這本書,讓你的關係從黑洞變成滋養生命的苗圃。──摘自鐘穎推薦序

  ◎其實療癒自己的方法並不難,只是在執行的時候,要願意相信、鼓勵並放過自己,這才是最難的。於是,當我們願意不停練習,並且讓自己鼓起勇氣,做出不同的選擇,我們就有機會可以往自己想要的路邁進。
  從來,那個化解所有困難的神奇仙女棒,都不是在困難的方法或是別人身上,而是我們自己就做得到的事,這正是我想跟大家分享──自我療癒的重要關鍵。──摘自自序

  ◎不安全感如何影響我們的愛情,如何避免你追我逃,互相怨懟?
  如果,我是焦慮依附者:請給自己安全感。
  如果,我是焦慮依附的另一半:建立情緒界限並說出感受。

  如果我是逃避依附者:請練習說出自己的感受。
  如果我的另一半是「逃避依附者」,請給他「安撫情緒的空間與時間」。

  ◎不安全感如何影響我們的家庭?
  討愛父母
  討愛父母徵兆一:想要的,一定要得到。
  討愛父母徵兆二:無法接受拒絕。
  討愛父母徵兆三:我一定是對的。
  討愛父母徵兆四:無法信任孩子。
  討愛父母徵兆五:無法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
  討愛父母徵兆六:缺乏同理心。
  討愛父母徵兆七:情緒界限模糊。

  孩子的傷痕
  孩子的傷痕一:必須要當好孩子。
  孩子的傷痕二:忽略自己的感受。
  孩子的傷痕三:無法做決定/負責任。
  孩子的傷痕四:情緒界限模糊。
  孩子的傷痕五:模仿父母的樣子,對待親密他人。

  ◎不安全感如何影響我們自己?
  一、過度在意他人評價的不安全感:關於自我懷疑
  二、害怕「讓別人失望」的不安全感:自我懲罰與自我否定的傷害
  三、害怕感覺「受傷與脆弱」的不安全感:請允許自己悲傷
  四、過度擔心「出錯」的不安全感:別陷入焦慮的循環
  五、「好,還要更好」的不安全感:或許可以更好,但不是你「不夠好」

名人推薦

  ◎烏烏醫師(禾馨婦產科醫師)、徐豫(御姊愛)(作家)、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專文推薦

  ◎王浩威(作家;精神科醫師;榮格分析師)、張西(作家)、劉軒(正向心理學作家)、賴芳玉(律師)、謝盈萱(演員)同感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作者简介  

周慕姿 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心曦心理諮商所共同創辦人。2017年誠品暢銷榜冠軍、金石堂「十大影響力好書」、博客來年度暢銷TOP2《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作者,而《情緒勒索》一書已售出中國大陸簡體字、韓國、泰國、越南、星馬、印尼版權。另著有《關係黑洞》、《他們都說妳「應該」》、《過度努力》、《羞辱創傷》、《親密恐懼》五本書。其中《情緒勒索》、《過度努力》、《羞辱創傷》及《親密恐懼》分別獲選為文化部《Books From Taiwan》選書。除去心理師/作家身分,另外也是民謠金屬樂團「Crescent Lament 恆月三途」的主唱,2020年12月推出第三張台語專輯:《噤夢》。

  另有主持Podcast/YouTube頻道:《周慕姿放心說》。

  從傳播到心理諮商、心理師到金屬樂團主唱,不管在哪裡,似乎都是個「非典型」角色,對她而言,「接納自己,獲得自由」,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周慕姿放心說》Podcast:open.firstory.me/user/muerstalk
  周慕姿心理師FB:reurl.cc/m7pVl
  心曦心理諮商所FB:reurl.cc/69G1M
  官方網站:beasincere.com/

目录

004【推薦序】衝出黑洞,在關係中遇見更好的自己/烏烏醫師(禾馨婦產科醫師)
007【推薦序】誰說美好的關係,都是別人的?/徐豫(御姊愛)作家
011【推薦序】讓關係從「黑洞」變成滋養生命的苗圃/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015〈新版自序〉自我療瘉之路,從理解開始

Part I 原來,這樣只會把她/他推得更遠──修復你的愛情
024相愛容易,相處難?
027愛情裡的不安全感
030為什麼會有「不安全感」?
044「不安全感」怎麼影響我們?
056無法面對的不安全感
066Key Point焦慮依附者的安全感
071Key Point逃避依附者的安全感
074Key Point如果,你是一個情緒勒索者,或是被勒索者
078Key Point鼓勵你的另一半
080情緒界限篇
080因為不安,而必須「沒有界限」
083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愛情中的情緒/人我界限
087為什麼另一半總是對外面的人比較好?
091總是在「講道理」的另一半
096在愛中相處:委屈真能求全?

Part II 為你好,而不只為我自己好──修復你的家庭
102不安全感怎麼影響我們的家庭?
102不能讓小孩當小孩的「父母們」
106不能讓孩子長大成人的「父母們」
110缺乏安全感──那些討愛的「父母們」
129討愛父母的真實範例:「否認自己的情緒」傷害著你、我的關係
134面對討愛父母,孩子們的傷痕
157Key Point如果,你是缺愛的「父母們」
165Key Point如果,你是受傷的「孩子們」

Part lll 請允許自己脆弱──修復最重要的你自己
178不安全感怎麼影響我自己?
178壹、過度在意他人評價的不安全感:關於自我懷疑
184Key Point:到底是不是我的問題?
194Key Point:「有意識的選擇」和「下意識的行為」的不同
196貳、害怕「讓別人失望」的不安全感:自我懲罰與自我否定的傷害
211Key point:停止自我懲罰
213面對你心中的催狂魔──「自我否定」所造成的殺傷力
221Key Point:找到屬於你的「護法」與「護法咒」
224參、害怕感覺「受傷與脆弱」的不安全感:請允許自己悲傷
233Key Point:如何允許我的悲傷?
238肆、過度擔心「出錯」的不安全感:別陷入焦慮的循環
253Key Point:如何有步驟地擺脫焦慮?
256伍、「好,還要更好」的不安全感:或許可以更好,但不是你「不夠好」
259Key Point:練習「自我肯定」
265Key Point:練習安慰挫折的自己

试读

Key Point如果,你是缺愛的「父母們」
 
問問自己:我真正的恐懼是什麼,改變你的情緒模式
 
很多時候,促使我們行動的,並非我們的思考,而是我們的不安全感。
 
這些不安全感一湧上來,很容易就讓我們感覺到恐懼、害怕,因此會讓我們習慣性地希望控制一些事情。
 
如果,你已經發現,這些不安全感有可能會影響、控制你的抉擇、生活,影響你跟孩子與他人的關係時,我想邀請你,練習以下的步驟:
 
找出會讓你「有劇烈情緒」的事情,並寫下來
 
什麼事情很容易引發你的情緒?是當你的孩子不按照你的方式去做?或是當他拒絕你,或是沒有猜到你的需求?當他有自己的想法或生活,卻不讓你參與的時候……
 
找出在你們互動中,那些總是會引發你的情緒的事件:那些會讓你哀傷、焦慮,甚至勃然大怒的事件。
 
然後,試著寫下來。
 
問問自己:為什麼我會因而這麼生氣/難過/焦慮
 
寫下這些事件後,請試著沒有批判、評價地問問自己:「為什麼我會為了這件事情如此生氣,我最在乎的到底是什麼?」試著去意識:自己表現的情緒背後,是不是還有一個「真正的、被隱藏的情緒」,也就是你的「原級情緒」在裡面。
 
例如,每次當孩子說要跟朋友出門時,你總是會因而生氣。請你寫下事件,試著問問自己:「我為什麼這麼生氣?孩子大了,有自己的交友圈,似乎也是件正常的事情,我並不是個這麼不講理的人,但我就是覺得生氣,為什麼?」
 
當你試著這樣問自己時,或許你會發現:自己生氣的情緒背後,似乎是有點感覺到自己被孩子丟下了,好像你比孩子的朋友「不重要」一樣。這個「我不重要」的感覺,讓你覺得受傷,所以你出現了生氣的情緒,掩飾、保護了你的受傷。
 
一開始進行這個「自我覺察」的工作,並不容易。
 
有的時候,因為你的「保護罩」太堅固了,可能會使得你很難碰觸到自己真正的情緒。建議在剛開始進行這個步驟時,如果發現真的有些困難,可以找身邊的人討論,也可以尋求心理師的協助,幫助你慢慢撥開自己的保護罩。
 
改變因應的方式
 
當你覺察到自己真正的情緒時,面對同樣的事件再發生,你的「習慣」,可能會讓你習慣用來保護自己的「次級情緒」,例如生氣,如反射動作般地出現,再次影響、傷害你與親密他人之間的關係。因此,我想要建議你這麼做:

■ 意識到自己面對這類事情的「習慣性反射動作」是什麼。
 
■ 遇到這類事件前,先深呼吸,讓自己「停一下」,不要馬上反應。
 
當你遇到這類事件,練習「停一下」或「深呼吸」,讓自己不再馬上用「反射動作」的「反應式情緒」因應。
 
這代表你的大腦有機會可以判斷與思考,而你之前對自己的覺察,就有機會跑進你的腦袋,成為你的判斷資訊之一。如此,你就有機會選擇其他的方式,去因應這類的事件。
 
例如,當你知道,每次遇到孩子與朋友出去,你都會生氣,而這生氣的背後,其實是你很擔心你對孩子而言「不重要」。下次遇到這件事,你深呼吸、停一下,可能就會讓你想到:「孩子大了,有自己的生活圈是正常的」,這就有可能讓你不會又用「生氣的態度」,面對孩子出門的這件事。
 
當你開始有這樣的改變,你發現面對同樣的事情,你有機會做出不一樣的選擇時,這也會讓你對自己感覺好一些,自然,你的「習慣性反射動作」,就減少了一次被練習的機會,它們也就更有機會不再如此固著,而是你可以有意識地選擇「它」出現與否;當然,也更有機會改善你與孩子的關係。
 
(……未完)
 
Key Point如果,你是受傷的「孩子們」
 
相信自己夠好
 
如果,你曾經在成長經驗中,面對著許多否定與期待;也為了追求「好孩子」的認同,因而遍體鱗傷,甚至失去感覺;那麼,請開始練習跟自己說:
 
「現在的我,就是夠好的」。
 
當你看到這句話,或許會擔心:「可是,我不夠好啊~我怎麼知道自己夠好?而且,這樣難道不會對自己太好嗎?以後我都不進步了,怎麼辦?」
 
我想請你感受:當你被挑剔、被否定的時候,你是否喜歡這種感覺?而你,為什麼需要用你不喜歡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來對待自己呢?
 
如果你已經意識到,你不喜歡被這樣對待;那麼,請你不要用同樣的方式來傷害自己。
 
請疼惜這樣的自己。練習跟一直以來都很努力,努力滿足他人需求的自己說:
 
「你真的一直很努力,我相信你夠好。」
 
練習肯定這樣的自己吧!
 
重視並表達自己的感受
 
在成長的經驗中,可能你因為表達自己的情緒,擁有感受而被責罰、受傷,因此你害怕表達自己的感受,害怕自己會因而被責罵、被認為是軟弱糟糕的。但是,擁有感受的你,代表著你有感受這個世界的能力;這些感受,幫助我們適應環境,也幫助我們,對自己、對世界有更深的認識;有了感受,我們才能理解:自己活在這個世界是有意義的;而,我們也才有能力,去理解他人的感受。
 
因此,練習重視、表達自己的感受吧!請練習相信,這個世界並不是只有你的父母;而當你能夠對他人、對父母表達自己的感受時,別人才有機會更理解你,而你也才有機會,能夠建立更深、更親密的關係。
 
於是,我們才不會覺得:身在這個世界裡,我感覺到十分的寂寞、孤獨,不被理解……當我們練習對他人表達感受,雖然有可能不被理解,但也有被理解的可能,而那些被理解的瞬間,正是我們人生中最珍貴的寶物。
 
「活著,被在乎、被理解、被接納,原來,是這麼好的事情。」
 
我們也才有機會感受到這一點。
 
練習「信任自己」,不要怕犯錯
 
當我們在成長的過程,時常被否定、被挑剔時,我們很難對自己產生信心,甚至會過度「完美主義」,害怕犯錯,覺得「犯錯的自己,是糟糕的」;因此,我們可能會在許多的抉擇上,猶豫不決、難以做決定,也難以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請練習「信任你自己」。
 
那些否定的聲音,是過往父母給予你的;是你不喜歡,卻又根深柢固、「內化」的聲音。
 
既然這些聲音不是你的,你也不喜歡,請你將這些聲音「還給你的父母」。
 
練習問問自己:
 
「我真的不能犯錯嗎?犯錯或失敗,又會怎樣?」
 
或許你會發現:那些內心的恐懼與害怕,其實是無形而模糊的;真的犯錯或失敗了,你必然會在其中學到經驗,而,經驗能成為下次挑戰的墊腳石。
 
當你能夠「成為自己的夥伴」,對自己有這樣的信心時;你將會不這麼害怕「做決定」:因為你知道,這個決定,是你可以負責的;就算失敗了,你也會學到一些經驗,成為你日後成功的資源。
 
而你,也才能不再被那些「模糊的恐懼」與「習慣性的否定語言」綑綁,開始做出你自己的人生選擇。
 
這正是我們「長大成人」的證明。
 
建立情緒界限
 
面對父母的情緒時,或許你總是充滿罪惡感,或是很容易被他們的情緒所影響。請記得提醒自己:「他的情緒,是他的責任,不是我的。」
 
這樣的思考,並非冷血無情;而是,當對方的情緒不是你的責任時,你才有能力與力氣,試著去理解對方的感受。

如同前面提到小文的離家,媽媽因為很在乎小文,因此會覺得落寞而難過,有時可能也會因而埋怨小文兩句。如果小文一直抱著罪惡感,覺得媽媽這樣「都是因為自己」,那麼小文就會很容易感覺到煩躁、焦慮。
 
這時,請試著告訴自己:「我的離家,媽媽的確因為這件事情而落寞,但這個情緒調適的責任,是在媽媽,而不是我要負責的。」
 
這並不代表我們自私的不管他人的情緒;而是,面對同一件事情,每一個人產生的因應情緒都是不同的。自我需要去負責自己產生情緒的因應與調適策略,而這並非他人能夠承擔的責任。
 
但是,當這是我們的「重要他人」時,我們願意去接納、理解他們的情緒。
 
如果小文能夠放下自己對媽媽情緒的責任,或許小文就有力氣、能試著瞭解:「我對媽媽是很重要的,所以我的離家,當然會讓媽媽覺得失望。這的確是媽媽需要調適的感受,所以這不是我的錯;但是,我可以多瞭解媽媽一點,也試著表達讓她知道,她並沒有失去我。」
 
當我們抱著罪惡感或責任感,是很難做到這種「真正情感的理解與表達」。因為光面對我們內心罪惡感,甚至羞愧感的啃噬,我們就已經左支右絀、不知所措了;因此,我們只能用煩躁、生氣等方式來「保護」自己,不讓自己感覺更糟,覺得自己不好。
 
如此,我們怎麼還能有力氣去理解別人,甚至有勇氣,將自己最珍貴,卻也最脆弱的情緒表達出來呢?
 
這正是關係中最重要,也最美好的部分,只是,它時常藏在我們的防衛之後,沒有被我們最重要的人知道。
 
這真的非常可惜。
 
試著將情緒責任還給對方,練習純粹的理解對方,表達自己;這並不容易,但卻是身為一個人,所能擁有的最美好時刻之一。
 
也是,身為人,在關係中,才能擁有的幸福。